南非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3月第6期   作者:张琦
[导读] 南非本土内生的土著宗教和高深学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南非高等教育的萌芽
        张琦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300191)
        摘要:南非本土内生的土著宗教和高深学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南非高等教育的萌芽,但严格意义上讲,南非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过程主要是指由三百年黑暗的殖民统治时期转向新南非高等教育改革时期,特别是1994年开始至今的以实现公平和提高效率为主要目标的新南非高等教育改革,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的政策使新南非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字:南非高等教育;历史演变;改革特点
        
        南非高等教育起源于荷兰和英国等殖民者为了满足殖民统治的需要而从母国移植的高等教育模式,而南非本土通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孕育出的包括传统土著宗教、高深学问以及分散的部落教育等在内的高等教育萌芽并未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南非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以及新南非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所以,把南非传统的土著宗教、高深学问与分散的部落教育纳入南非高等教育历史进程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南非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传统萌芽时期:土著宗教、高深学问与分散的部落教育
        几百万年前,人类最早祖先出现于南非,后迁徙至世界各地。在17世纪下半叶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南非各部族人民已经有了历史悠久、社会基础广泛并区别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的宗教信仰,即相信有一种至高无上的神灵或祖先掌握着人们的福祉、灾祸与生老病死。这种传统宗教没有明确的、正式的经文、教规和组织,而是通过口头传说代代相传,并体现在家庭和部落的日常习俗与礼仪当中,这种口传文化不仅承担了传承各部族的历史文化与伦理道德的重要职能,还形成了一种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格里奥”。
        南非的黑人教育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一直属于部落教育,1658年荷兰殖民者在开普敦建立第一所学校,教授荷兰语和基督教义,灌输臣服白人的思想。18世纪上半叶,荷兰传教士开办了一些黑人学校,教授教义和荷兰语,同时教授农耕技能以及建筑、经商技巧。随后,欧洲其他国家的传教士也接踵而至,教会几乎遍布黑人社区和土著人居住地。1806年,英国人向南非引进英国教师、教育制度和英语教学,开办开放学校。
        基督教在南非传播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具有双重效果。一方面对殖民主义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是殖民者推行殖民活动的精神旗帜;另一方面也给南非带来了近代的教育和文化,为文教卫生事业培养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在客观上促进了南非新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洲人民思想解放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二)殖民时期的高等教育
        南非高等教育的沿革受到贯穿南非历史的殖民主义政治冲突、种族冲突和社会文化分歧的深刻影响的,因此南非的高等教育在质与量上带有种族高度分化的明显特征。
        1.1829年-1910年:南非高等教育的初步建立
        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出于进一步发展传教活动的需要,教会和传教团体模仿英国高等教育模式在南非建立起以培训牧师和教师为目的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导致南非高等教育在建立初期就带有种族隔离主义的特点,殖民主义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定种族不同、教育有别。
        2.1910年-1948年:南非联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1910年,南非联邦成立,成为英国自治领地。由布龙方丹的格雷大学学院、惠灵顿的雨格诺大学学院、皮特玛莉茨堡的纳塔尔大学学院、葛雷汉的罗德斯大学学院、比勒陀利亚的德兰士瓦大学学院和约翰内斯堡的金山大学学院等六所学院组建成南非大学,向所有种族开放。南非第一所土著黑人大学——福特哈尔大学成立于1916年,由最初只有2名教师、20名黑人学生和2名欧洲学生到培养了一批黑人政治精英,由最初只提供中等教育到发展为福特哈尔大学,虽然发展道路曲折,但在南非高等教育历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时期种族隔离制下的高等教育显然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特别是黑人熟练劳动力,虽然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并未在法律上予以规定,但高等教育迫切的发展要求受到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显著制约。
        3.1948年-1994年:严酷种族隔离制度下走向分化的高等教育  
        南非高等教育走向分化始于1948年国民党执政以后实行阿非利加民族主义政策。为了维护少数人的统治特权和利益,强权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种族隔离,高等教育被当做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制度化的重要工具。
        南非共和国成立后,种族隔离制度更加巩固,种族隔离的教育制度得到立法上的制度化和规范化。20世纪70年代,南非社会反歧视运动持续发展,白人统治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建立了一批培训熟练技术工人、特殊职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大学。20世纪80年代,南非掀起了倡导民主治理、建立一元制反种族主义教育体系和要求免费义务教育的“人民教育运动”,提出构建国家资格框架和课程改革的建议。
        南非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白人教育是英语的自由教育,与阿非利加教育存在着语言和院校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具有相对开放的氛围和招收少量黑人学生的传统,但这种自由是相对的,也是十分有限的,黑人学生在学校内部仍然是被隔离的群体,不能够与白人学生享受完全平等的教育资源。
        (三)新南非现代高等教育
        南非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种族间享受的高等教育机会、高等教育资源分配、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差异性以及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性等方面的不公平,严重影响了新南非政治、经济的发展。因此,南非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是纠正过去的不公平和构建新的公平机制。
        在1994年新南非政府成立之前,确保所有南非公民均有机会进入大学是反种族隔离斗争的核心诉求,黑人大学成为反种族隔离斗争的主要战场。1994年,一系列教育改革计划的提出以及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政府开始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并发表《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变革框架》,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变革的基本原则。之后,《高等教育变革绿皮书》提出了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目标、原则和远景等,反映了新南非政府对高等教育公平和民主的追求,为后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法制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97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以法律形式将高等教育的原则、价值取向和具体政策制度化,最终构建起了南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是南非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实现公平和提高效率始终是1994年新南非成立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和最终目的。经过多年变革,南非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首先,初步形成了单一的、协调的、分层的高等教育系统,主要表现在大刀阔斧地进行高等教育重组,合理合并高等教育机构,有序缩减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同时调整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治理结构,改善了大学与社会之间、师生之间、科研人员与学术人员之间等的关系。其次,政府对高校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了严密的规划,而不能交给市场任意支配,主要表现在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稳步上升和逐步协调,科学技术和商科的招生逐步上升,人文学科的招生计划逐步缩减,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业成功率提高,就业率上升,并由政府部门对高校进行评估和监督。

再次,高等教育公平得到了较大幅度改善,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渐趋公平,特别是黑人和女性入学率提高较快、学业成功率提高、就业率上升,高校教师的男女比例也趋于平衡,各个高等院校之间的差异也显著缩小,弱势的学生和教师也获得了支持和帮助。第四,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主要表现在成立专门机构,制定了专门法律法规对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进行评估和保障,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纳入制度框架之内。第五,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日益完善,主要表现在加大了对弱势院校和弱势学生、教师的财政拨款力度,在资金上支持其合并、学习和工作,以矫正以往的不公平现象。
        1994年新南非成立以来,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是史无前例、影响深远的。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变革中,政府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在政策制度上、法律保障上、财政支持上进行系统、全面、有序的变革,并使高等教育改革与其他各级教育改革保持同步,进而整个教育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实现整个教育系统的优化和整合。
        二、南非高等教育特点
        1、模仿英国而建立起的高等教育模式
        南非的高等教育机构是随着英国殖民者开展传教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在最初建立之时就与宗教紧密结合,除了保存和传递文化的功能之外,主要目的是为阶级统治培养人才。因此,英国殖民者在南非进行殖民活动时,为满足进一步发展传教活动的需要,教会和传教团体开始建立以培训牧师和教师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即南非高等教育机构的雏形。高等教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自南非成为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殖民地开始,其高等教育就注定是殖民主义者维护其殖民统治的工具。
        南非的高等教育模式是模仿其宗主国英国为蓝本建立并发展的,并注重以英国留学为目的进行中等教育,以便向英国输出廉价劳动力。因此,南非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之初,就带有种族隔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种族不同、教育有别方面。
        此外,英国的高等教育传统古老而优秀,特别是12世纪中叶和13世纪初建立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更是有着优良的学术自治精神,而南非高等教育体系在建立之后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这一传统,与英国本土的伦敦大学联系密切,但这种所谓的学术自治精神也只是在白人大学才有,政府给予白人大学的资金并不比大学自身的融资多,所以政府对白人大学的控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政府提供给黑人大学的财政拨款资金十分有限,而且黑人大学自身融资能力差,因此,政府对黑人大学的控制相较于白人大学较为严密。
        南非本土自身并没有孕育出独立的高等教育,而是殖民者从母国英国直接照样搬来的舶来品,最初建立高等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方便殖民者进行传教活动,传教团体和传教士是南非最初高等教育的雏形;随着殖民统治的确立和殖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从传教转变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为经济发展培养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在严密的种族隔离制度愈加强化的情况之下,南非高等教育逐渐畸形发展,彻底沦为殖民者维护种族隔离制度、开展殖民活动和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最后,随着民主统一的新南非的建立,南非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经过新的民主团结政府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政策的实施,在公平和效率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背景下,南非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2、种族高度分化隔离下低效的高等教育
        1910年南非联邦的成立,标志着南非种族主义统治制度正式建立,自此开始了长达100年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殖民统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种族隔离制度的强化,分化的高等教育难以为非洲黑人以及非白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也表现为高度分化的特征,从管理层面对白人大学和黑人大学分而治之。严重失衡的结构和管理方式表明了每个种族的教育机构只能由自己种族的教育管理机构负责,不容混淆。众多教育管理部门的高等教育模式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造成教育资源极大浪费和成本过高。
        此外,种族高度分化隔离状况之下,南非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大学和技术学院两类,大学以追求科学和真理为目的,技术学院以培养应用技能为目的,两条教育轨道是并行的双规体制,白人大学享有高度自治权,是白人的特权,而技术学院和各种职业类院校则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大学与技术学院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种族与性别上制度化的不平等。教育资源和权力过多地集中在白人大学的种族隔离体制也造成了白人大学缺乏效率成本意识,挥霍和浪费手中的教育资源,而黑人大学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学多设置人文社会学科,成本较低,水平低下。
        与高等教育资源和权利存在的严重不平等相对应的,种族间的就业资源和机会也存在着严重不平等。白人的职业多数为掌握权力和资源的管理者,而黑人则是为白人服务的劳动者。高速发展的工商业造成了技术型人才的短缺,为了填补劳动力的大量缺口,南非黑人大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黑人的入学机会,享受教育资源,但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况且,严密的种族隔离制度注定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黑人精英,甚至黑人熟练技工也寥寥无几,因此,高度隔离分化的种族制度,严重制约了南非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南非高等教育体制运行效率十分低下,远远难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南非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南非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体制,从娘胎里就带有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特性,并且在长期种族隔离制度的控制下,高等教育系统不能履行其基本职能,不同种族间的高等教育机构差异明显,责任不清,布局不合理,目标不明确,从而造成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极度不公和效率低下。
        3、公平与效率理念下的新南非高等教育改革
        南非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追求高等教育系统的公平与效率,而且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也是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和推进的。通过以政府为改革的主导和核心力量,同时鼓励十分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实现了集中、协商与民主的紧密结合,使高等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同时,新南非政府十分注重法制建设,通过一系列的立法表明了新政府改革高等教育的决心和目标,一切改革都是在法律框架下完成的,这就为南非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为政府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推进改革政策的有效率地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切实保证了改革的合法性和效率性。
        此外,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拨款政策也可以深刻地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理念。通过财政拨款这一经济手段的调节,实现校际公平、学科公平、弱势学生入学机会与享受教育资源权利的公平以及弱势科研人员享受科研经费等的公平。在实现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一定是高效率的,由此形成了公平与效率的良性循环与共赢。
        纵观南非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虽然南非高等教育在产生之时是仿照英国高等教育模式建立的,并且一直被宗主国政府所操纵而沦为种族隔离统治的工具,始终不具备独立性、公平性和效率性,但新南非政府在公平和效率理念的指导下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到微观的大刀阔斧的系统性改革,全面而彻底地提高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既实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同时也较好地兼顾了公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内必将走向成功。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值得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刻反思和借鉴的。
        作者简介:张琦,女,汉族,1989年11月,博士研究生,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艾周昌、沐涛、汝信.走进黑非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44-146.
        [2]张象.彩虹之邦新南非[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379-382.
        [3]頋建新、牛长松、王琳璞.南非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2-52.
        [4]郑家馨.南非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4-2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