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
汕头市潮阳区深洋初级中学 515159
摘要:2001年5月29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课程教育改革也提倡教师将合作学习引入中学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性。但是,长期以来初中数学课堂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本文通过实例阐述了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为教师更好的组织合作学习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性,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自身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将学到的东西经过转化和实践,在脑海中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指导,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根据以上研究,发现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小组划分不合理、学习内容不适合等原因,通过分析和探究,笔者总结出以下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合理分组
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先安排好小组成员。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是合作学习有效展开的基础。我国学者王红宇认为:“合作学习就是以异质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程序、方法,使学生通过人际交往促成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学习目标,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因此,笔者归纳出: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对他们的性格、性别、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进行综合的考虑。
遇到这种题型,一开始很多学生不能够完整的把所有的选项分析出来,因此需要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同舟共济,互相帮助,每个人把自己分析出来的选项拿出来探讨,等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再在黑板上系统的分析一次,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学生而言初次接触此类题型,人数安排在4个人最为合适。人数少了导致学生的思维有局限性,想不出办法,而人数多了又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动起脑筋来。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合作学习之前认真规划小组人数,确保合作学习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内容精选策略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引入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知识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这种方法。作为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利于他们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素材[]。因此,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才能保证合作学习有效。经过研究,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取素材。
需要经过“分工,承担各自的责任”才能够得到某些结论。这类的学习内容特点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经过观察与讨论,是能够掌握的。比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中,让学生合作学习来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看看谁能先想出办法。由于有很多种做法,例如1:测量法,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加起来。2:拼图法。将四个角减下来刚好拼成一个圆。3: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就为360°。4:两条对角线互相连接,将四边形分成4个三角形,那么内角和是720°,再减去中间的一个圆周角,就能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虽然方法不同,但结果都是相同的,都能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在肯定学生的做法之后,教师可以再提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多少?在小组中学生用以上方法能够很快得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540°和720°。教师乘热打铁继续追问:那n变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呢?根据前面的几种方法,有的学生能够得出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为,也有的学生得出公式。经过整理都能归纳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
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需要对每个人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的学习任务。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需要对每个人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它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它的边之间、角之间还有什么关系,然后将各自观察到的信息在小组中交流分享。通过观察和度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紧接着,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通过合作学习,用数学知识来证明以上性质。
选择那些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内容。根据系统性教学原则,教师应当按照所传授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利用数学原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三、教师主导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一方面为了维持班级秩序,防止学生借此机会开小差;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及时的指导点拨学生,使得合作学习更加顺利地进行。
(一)及时调控课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在课堂上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合作学习的过程未必会按照教师的计划进行,一旦有突发状况,就容易打断教师的教学计划,所以教师要学会及时调控课堂。成功的合作学习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非常灵活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教育机制,提高调控课堂的能力。
案例: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问题: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王平骑自行车从乙地到甲地,两人沿着同一条公里匀速前进,已知两人在上午8时出发,到上午10时,两人相距36km,到上午12时,两人又相距36km,求甲乙两地的路程。
师:根据题目,不知道小明和王平的速度,只知道两个时间段及两人之间的距离,该怎么求呢?
生1:列算式可以吗?
(列式不是本节课的重点,而让学生实现从列算式到列方程的转化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师:可以
生1:从10点到12点,他们一共走了36+36=72km,因为两人匀速运动,所以8点到10点,他们一共也走了72km,因此甲乙两地的距离为108km.
师:这位同学的解法很棒,但是该如何用列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生2:设小明的速度为xkm/h,王平的速度为ykm/h。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2x+2y+36=s
4x+4y-36=s
生2刚说完,就有很多同学提出这么多未知数肯定解不出来,这样做是错的。
(在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很灵活,常常会超出教师的预设。作为教师,要抓住课堂上意外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小组的探究,找到如下解决方案。)
生3:发现这两个方程中,方程(2)中x、y的系数是方程(1)的两倍,我们可以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把方程(1)的两边同时乘2得到4x+4y=2s-72,由方程2得到4x+4y=36+s,因此解得s=108.
(案例中教师以问题为依托,设置具体情境,问题有一定的开放度,不是简单的传授也不是反复的练习,而是抛出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由的展示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升,在探究中进步。)
四、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以色列的沙伦博士提出:“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来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总称,在实际操作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内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或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来展开合作学习的。”由此可以看出有效的交流和讨论是促进合作学习成功的主要动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是保证交流讨论有效展开的关键,因此,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人际沟通和交往的第一步。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要学会虚心的听取别人的发言,取其精华,才能更好的发表意见。反之,合作学习就不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优势。初中的学生具有向师性和可塑性,教师的一举一动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立个榜样。具体可以这样实施: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保证全体同学安静下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要发言的同学身上,在回答的过程中,即使有错,教师也应该等到回答完后再进行点评。其次,教师也可通过说服法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常用一些名言警句或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比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长处,要学会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二)培养学生学会质疑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表明质疑是学习和创新的开始。合作学习是一种民主的教学方式,摒弃了课堂上教师“一言谈”的陈旧做法,能够使学生产开心扉,主动发表看法。教师在营造了一个不拘谨的学习环境之后,顺势提供一个质疑素材,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节课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5种判定方法之后,可以尝试将AAS这种判定方法也写入其中,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想起来先前的探究并没有提到这种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按照之前的探究过程进行自主或合作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较多,靠死记硬背效果远不如动手操作来的好。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极为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打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于此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准备。作为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小组成员分配的问题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确保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杨志虎.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2020,000(006):241.
[2]刘强.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教育论坛,2020,2(8):78.
[3]杨青.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9,000(004):79-80.
[4]王江萍.浅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考试周刊,2020(A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