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洁鑫
自贡市中医院 消化科 四川自贡643000
药物性肝病指的是,在用药期间,受到药物或者是药物代谢产物引发的肝细胞损伤,常伴有乏力、纳差、厌油、黄疸的症状。通过检查生化指标,可见转氨酶、胆红素升等异常。该病的病程可以逆转,但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必须要予以重视。
1.药物的肝内代谢
作为机体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药物进入到机体之后,部分药物会经过肝脏生物转化,以此获得药理活性,其代谢大致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指的是I相反应,通过氧化还原、在水解作用下,将药物转换成相应的产物。此阶段,主要是肝药酶在起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P450酶具有多态性,也容易被多种因素抑制或者是诱导,是导致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阶段则被称之为II相反应,将药物与I相代谢产物、内源性物质结合,形成易于排出体外的产物。会影响肝脏的血流量、影响肝细胞药物清除率,同时也影响着后续药物生物利用度。
肝脏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可以表现在每一个环节,比如:药物清除、生物转化、药代动力学等。
不同药物引发的肝脏疾病,按照其发病机制差异,大致可以划分为可预测性与不可预测性。
可预测性指的是,药物直接毒害到肝脏部位,属于药物剂量相关性肝损伤。比如:妊娠期妇女长期服用大剂量的四环素,会导致肝脏弥漫性小泡性脂肪变性;若妊娠期妇女长期服用扑热息痛,可见肝腺泡3区病变,有明显的肝坏死、微血管损伤等。
不可预测性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代谢特异性体质所致,一般与患者机体内的CYP450遗传多态性有密切的关系,根据CYP450药物代谢能力的强弱,可划分为强代谢与弱代谢,强代谢者药物代谢就快,反之则慢。第二种是过敏反应导致的肝损害,发生在过敏特异体质患者群体内,由免疫机制介导。
2.中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很多的患者甚至是医务人员均认为,中草药属于天然药物,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这些片面的认知,错误的理解,提升了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医界对此一直有明确的认知。
纵观历代的医术,比如:本草纲目、医术、现代教科书等,均对中草药的毒性进行了描述,且详细的介绍了加工炮制缩减毒性,中药复方配伍减低毒性的手段。但是,中草药对肝脏的损伤不可忽视,不仅仅包含了药物自身的毒性,还存在着以下影响因素。必须要正确的认知中医药,并充分重视。
2.1未能辨证使用
中医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认为同样的疾病,侯症不同。药物的使用需要结合中医理论体系,合理进行辨证用药,并不提倡非辨证用药。比如:中医八纲辨证划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大纲要,在治疗上,也要遵循“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泄之,虚者补之”的原则。
在用药过程中,讲究的是人体阴阳的均衡。
即便是明确中草药无任何的毒性,若使用不当,也会导致机体产生不良反应。也就是之前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人参可以救人,也可杀人”。
2.2 剂量疗程随意
中药强调的是“中病即止”的相关理念,在合理用药后,病情恢复即停药,即便后续需要继续调养身体,也需要再次辨证再用药。在《内经》中明确记载“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指的是通过借助药物的偏性,调节人体阴阳,促使状态均衡,在机体恢复到一定程度,适当的调整用药,就可以很好的防止人体出现继发性的药物损伤。
若中药、草药及中成药超过一定的剂量,使用超过规定疗程,将会诱发肝损伤,这也是最为明显的医源性因素。
2.3滥用误用药物
很多人一有病就会寻找偏方,或者是自己购买中草药,导致药物滥用情况普遍存在,错误用药的情况也比较常见。有资料显示,统计某院1年内的肝损伤,427例为中药引发的肝损伤,62例未经医生诊治而自行拿药,2例为误服。
比如:中药“何首乌”可以补肾黑发,其药理作用被人们熟知。但是,因为其治疗白发导致何首乌滥用的情况比较常见。究其原因,考虑是因为人们并不了解何首乌与制首乌之间的差异与区别。前者未经过专门的加工与炮制,不仅药效作用较小,且具有一定的毒性。另外,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三七”这位药物也成为很多老年人自备的保健品,用于活血通络,但长期盲目使用三七,同样会导致药物性肝炎。必须要加强药物使用宣传,发挥社区作用,提供医疗指导。
2.4生药污染
重视重要原材料生长环境的管控、储藏与运输环节的监管,避免出现污染问题,避免出现药物变质情况。毒性并非仅仅是药物本身,也与药物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3.药物性肝病的预防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医药与中西结合药物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中草药对肝脏损伤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我们认为,后期探究与分析阶段,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3.1 注重中药肝毒性的观察,科学进行资料汇总,并加深研究力度。在临床实践医疗工作中,医务工作人员需要注重药物安全观察。就肝损伤患者,要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查看是否与药物有关。就已经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要追究分析出现的原因,不放过一切可能,强化任何药物的关系。对怀疑的药物,要取样保留,深入研究,找寻可支持的理论依据。总结可能导致肝毒性的药物,注重证据的归纳与整理,合理结论,避免误导。
3.2 加大对中药肝毒性剂量的相关研究,针对已经出现了迹象显示的中药,要予以重视,加强科学研究,注意“量变”、“质变”两者的审查。若是某一药物内出现肝毒性剂量是临床剂量的几十倍到上百倍,从药理学分析,恰恰是安全的,不可以将原本简单的概念舍弃。
3. 3加强中药草药使用宣传,确保规范使用。结合药性,辨证治疗,指导用药。加强药物适应症、禁忌症认知,注意用药疗程管控,避免药物滥用。加大对药物种植、炮制、储存的规范,强化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切实将药物的作用凸显出来。必须加强宣传、杜绝无处方自购中药的这种行为。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中西结合药物研究力度的增加,在临床上中药制剂得到了广泛应用。中草药及其制剂应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不断增加。必须要注重中草药引发的药物性肝炎,注重肝脏毒性的管控,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