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公共区域环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3月第6期   作者:单芬娟 梅芳
[导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
        单芬娟   梅芳
        绍兴市上虞区道墟街道中心幼儿园 312368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而幼儿园的公共活动区域应该既是一个由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在这个公共的活动区域内,一切可活动的地方被充分利用,环境布置,材料等都蕴含着教育因素也应充分发挥作用,幼儿在这个环境中获得充分活动,和谐发展,并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关键词:幼儿园;公共区域;环境创设
        环境是会说话的,当孩子们进入幼儿园时,会通过感官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幼儿园公共区域环境的创设,可以弥补班级区域创设受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因此,在环境的创设上应不断挖掘环境所蕴含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快乐成长。
         一、静态环境
        1.生态环境
        生态教育背景下的环境,是指以开展生态教育为特征的幼儿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绿色课程建设,让幼儿在与环境“共生”的过程中,增强生态意识,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幼儿园各区角与材料等。在环境创设关注静态美。“融入生态一体验生态一探究生态”并在园区内外环境的创设中凸显“自然、低碳、本土”的主题理念。
        2.综合环境
        初期的花房偏向探究、实验、观察的科学领域,孩子们在这环境中的活动较单一,减少了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机会。根据幼儿注意对象广泛、好奇心强的特点,创设内容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如花房里增添阅读区、表征区、留言板、绘画材料等通过这样的全面的、整合的改造,充分挖掘了环境中的多元价值,为孩子们营造了阅读、绘画的氛围。花房也成了孩子们更爱去的场所,从单领域发展过渡到了综合领域发展。
3.留白环境
        “留白”指:留出空地,留出空间。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创设“留白”的幼儿园物质环境,是尊重幼儿的一种表现。留白的部分体现了环境创设的互动性,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留给幼儿一部分想象再创作的机会,将他们心理空间的真实想法加以映照。在幼儿的游戏中,适当的“留白”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对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自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到底留多少,怎么留,需要教师去琢磨、去把握。所以,作为教师,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将“留白”艺术巧妙地运用到实际的活动中去。

        
        二、动态环境
        幼儿对富有新奇、生动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各种事物的特性。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1.弹性环境
公共区域创设的环境是不断的变化的,生命的本质在于“动”,只有变化的环境才是生生不息的。公共区域的环境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季节变化和幼儿的兴趣不断变化的,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是一直“动”着的环境,在特定的环境中,幼儿会主动与环境互动,而环境也会给予幼儿隐性指导。因此,应为幼儿创设能“说话”的环境、会动的环境,幼儿们在这种环境是可爱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环境中促进幼儿的学习和游戏。
   2.探究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更加美好。因为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像花草、农作物、树木等,这些真实、纯净且非常吸引人的幼儿园自然环境,无疑是最好的“隐性课程”。每个班级都有一片地,可以种植幼儿感兴趣的蔬菜、花儿、农作物等。每个班级都有一种水果树。“大自然是一本活动教材”幼儿接触自然环境可以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园的自然环境让幼儿去探索植物生长过程、一年四季树木的变化等,以促进养成幼儿探索能力,让他们体会到自然界规律和变化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
   3.支持环境
        真正的游戏环境应符合幼儿特点,且最能满足幼儿需要,并引发幼儿身心发展,我们应当为幼儿营造轻松和谐的精神氛围。在孩子们在进行小农场活动中,有了想要为小农场设计一个“门面”的想法,对于孩子们的想法,作为教师,我们要尝试变化主角,放手让孩子参与环境的设计。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是参与者,由于老师的放手,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去,给了孩子们精神上的支持。有了老师、家长的支持,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更为自主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我们的思考
        1.在开放性的环境中获得活动体验
公共区域拓宽了原有的活动空间,使幼儿拥有了更广泛、更开放的环境与信息资源。将各个空间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资源得到了共享,幼儿有了更大选择范围,更丰富的材料,不仅增加了材料数量,更增进了材料的挑战性,从而为幼儿的创造性、合作性活动提供了更多体验的机会。
  2.在自由的活动中实现自主性发展
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选择设置公共区内容及公共区环境,使幼儿成为环境中的“小主人”。活动中,教师给予一切的支持,以游戏伙伴的角色参与幼儿游戏,巧妙指导幼儿游戏,鼓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实现幼儿自主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秀云,柯小卫选编:《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4
[2]吕林,《跟随孩子改造幼儿园公共环境》新课程  2017.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