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琳
江苏省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
【摘要】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高速发展社会的需求,要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要遵循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有趣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巧妙设计机会让学生多多表达,从而使学生变得“能说会道”。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口语表达 情境 生活 规律 设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如俗话所说“想得清的人才会说的清,说的清的人必定想得清。”学生只有在想清楚的前提下才能说清楚,“说”本身就是思维进一步加工,提炼使之准确、条理化的过程,也是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步骤。因此,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离不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景,让学生敢于表达
1.亲近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敢于表达。长期以来,“师道尊严”使得教师在精神领域居高临下,学生匍匐于讲台之下,彼此都无法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许多学生看到教师就躲,怕与老师说话,更怕在老师面前说错话。如果连话都不敢讲,又何谈和谐沟通呢?作为教师,应该随时抓住机遇和学生沟通,课堂上不时用幽默、委婉、含蓄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这样学生才敢说,才愿说,课堂才会活跃。
2.创设有效情景,让学生乐于表达。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即使他们坐得端正,往往也是“心不在焉”,教师的提问,很少有人回答。曾有人这样说过: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确,当教师感到课堂气氛难以调动时,那么不妨创设有效情景,营造说话氛围让学生多说,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即使学生不举手,教师也不要放过让他们锻炼的机会,他们能回答的问题,尽量让他们回答,调动全体学生“说”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在学完分米的前提下,认识毫米时我直接告诉学生;下面我们来学第4个长度单位……。我的话还没有讲完,学生便很自信的接下去:“毫米”。“那你们对毫米了解了多少呢?把你知道的教给大家吧!”这样,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把我要讲的几乎全讲完了。针对需要帮助的同学,我可以让他们重复同学说过的知识点。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同时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观察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乐于表达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式的数学问题,是新课程赋予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第一条编写原则,就是生活性原则,“通过学生熟悉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数学知识,使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通过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和拓展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应用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直观感觉为主,因此,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了解数学信息,是培养他们学会数学的前提。
如,在进行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时,我首先把书上的图画放大,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图上都有什么?你从图中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在这些数学信息中,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听,然后,再到前面说给全体同学听。学生兴趣盎然,都在仔细观察,争先恐后发表意见,每一个同学都在认真倾听、积极述说,没有旁观者。
特别是当让他们把自己了解的数学信息说给全体同学听时,再让学生们互评谁说得好?谁能帮某某同学再作补充或修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互评中得到了提高和升华,提炼数学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三、掌握规律,有效训练,让学生学会表达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必须遵循儿童口语发展的规律。围绕小学生数学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分部要求,逐步提高。
1.加强科学数学语言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数学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1)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表达方式。例如:在低年级教学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时,可以把图片转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事。如图(略)在我们学校的体育室。一个小朋友在借羽毛球拍,你能说说这幅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学生讲话的记忆性非常高。而且大多数小朋友讲的非常好。另外,当学生讲完后,给于肯定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学生会更积极地来回答下一个问题。
(2)表达要准确、联贯。数学学科的严谨特点要求我们在表达数学关系时,语言要准确,连贯。可是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知识的浅薄,往往在表达时,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当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后,就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遇到的问题就知道该怎样想,怎样表达更准确。如此一来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模仿帮助学生表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力表现可成为日后思维形成的准备。小学生模仿性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学生通过模仿,接受信号,进行同化,逐渐成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当然,上课时还可以请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讲述。
如:二年级学完平均分应用题的例题后,老师可以放手让优生讲述解题思路。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的示范,同学的释放,使学生们学有榜样,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语言表达。
3.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促进学生进行表达。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度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教学时,相应的教学内容应与具体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4.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激发学生进行表达。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要认识一个课题必须动手。数学的本质是抽象的,而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与感性经验相联系。教学时借助直观操作来掩饰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让学生说出操作演示过程,这不仅促使了知识的迁移,还能激发学生去表达。
四、并行设计,强化训练,让学生善于表达
1.给学生自言自语的机会。口头表达的根本特征是先想后说。为思维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先想后说,组织好语言,以便一次说对,增强他们的信心。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发出声音,边想边说。其实我们的教材中就有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例子。如:想想说说,想想做做等等。
2.给学生讨论交流,各显其才的机会。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通过同桌,小组等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再汇报交流,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言和听别人发言。让学生有足够表现自己勇气和机会。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亦非一日之功,而是要进行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就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数学课中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我们所学的数学“为所有人的数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数学;我们的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一般数学素养”,利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适应竞争的桥梁和纽带,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