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9期   作者:马宏
[导读] 上课前不知道所授内容,也不了解学情
        马宏
        西北工业大学咸阳启迪中学 陕西 咸阳 712000
        上课前不知道所授内容,也不了解学情,能用来备课的除了没有网络的电脑,只有学生用的课本,抽取课题在90分钟内准备一节20分钟的微课,面对着陌生的学生,给25位评委(20位学生和5位老师)上一节完整的课——这一切对一个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为了落实校本教研,加强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今年除了做好常规的教师培训、集体备课、专业能力测验、青蓝工程等校本研修活动外,还在5月底对于初中部35岁以下的青年数学教师进行了教学全过程大赛。我有幸和同学们一起参与了这场数学盛宴,11位数学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展示让我受益良多,反思不少。下面我就从3点来分享我的感悟:
        1.数学课给学生教什么
        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基于这种学科的特殊性,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能只备当节课堂的课。要从这一节课跳出来,对这节课所属的这一章,整册书,直至整个学段的地位有一个清楚的结构性认识,再回到这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该年龄段的心理认知程度,参考课标要求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这一点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就可以初步达成。比如八年级下册《认识分式》这一节课,我觉得教师们不能局限于让学生只感受到分式的定义,只停留到对分式结构特征的认识和对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这个层面,还应联系知识体系中初一所学过的数学整式运算加减乘除知识:出现整式不能整除的情况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分式。还可以联系已学知识体系中代数式相关内容:整式和分式都属于代数式中的有理式。从而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补充知识体系,让孩子们从宏观上把握所学的内容。
        2.为什么要准备这节课
        数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要求我们初中的数学老师在给孩子们上新课之前,通过参加集体备课了解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学资源(有形的课本和各种教辅),通过网络学习大量的教学实例(直接的学习),更要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无形的体验),通过对问题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来让孩子在积极参与中不自觉的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回答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一节课,这一点我认为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只追求让孩子了解一个定义,掌握两个公式,积累三个模型,完成四道练习题,这样下去虽然孩子在考试里很可能会取得较高的分数,得到一份不错的奖品,但是最后孩子们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节课,对于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大打折扣。比如七年级上册中《科学计数法》这节课,我们不能只让孩子停留在如何将大的数据表示成科学计数,还能将科学计数转化成大数据,如果只是这样,那这一节课的含金量就大大降低了,我们可以从实际的例子入手,比如“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每人一天一双一次性筷子一年时间会造成多少树木会被砍伐?手机芯片中晶体管的个数?天眼望远镜反射面的总面积......”这样数据的表示入手,让孩子感受科技的发展,身为中国人的自豪的同时,又认识到节约的必要性,最后落到对于已有知识的匮乏,从而引起对于原有认知的冲突,最后一起探究学习,并尽可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如果再能引发学生课后对于纳米、皮米等小数据的表示进行思考则更好,但这一点对于老师的个人专业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时间的积累。
        3.我们要把准备的一节课全部上完吗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因材施教。这就要求老师上课时要将知识的获取贯穿于预设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在设计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引发认知冲突,体验合作,尝试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新知。整个过程我们老师要做好辅助,多观察孩子们的表现,鼓励孩子展示成果,这个时候不要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缓慢而打断孩子的发言。如有特别问题可以引导其他孩子继续跟进完善,如果孩子们争执己见互不相让,老师可以出场一语点睛,整个过程力争要在双方互相尊重的过程中进行(我们老师尽量不重复学生说过的话),这样可能会过早完成既定目标,也可能伴随着铃声响起目标没有完成,无论哪种情况,我的建议是收拾课本及时下课不拖堂。因为这个时候的课不单单耽搁孩子们的课间休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响起的铃声已经把多数孩子的注意力带到了课堂外面,即使我们硬性要求孩子们思想集中,心里也很清楚:孩子们再也回不到课堂的状态中了。我们只是在完成既定目标而已,心尽到了,课也讲完整了。但是这段时间的课堂效果会降低,后面很可能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再次温习这段时光。所以我的建议是:课后立即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熟悉学情,进而调整所设计的活动和问题,再次回到上面的1和2中,在提升自我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的同时,更好的教育学生。
        通过对这次大会的全程参与,我切身感受到新时代情况下对教师的高要求。虽然我没有上台讲课,但是静思下来,就会发现每一天的我面对的就是同样的情况,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课程的内容在变,学生的知识储备、情绪随时都在变化,这就要求我必须时刻关注班里孩子们精神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控课堂进度。和这样的高要求相比我有些许不足,接下来的时间我一定要加强自我的校本研修能力,积极落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向着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奋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