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葵
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 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小学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每时每刻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学生得以健康全面发展。本文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小学数学课程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德育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习惯养成;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有效的德育教育需要统一学校集体教育资源的方方面面。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就要高度重视,细致深入挖掘数学课程中的德育素材,积极思考与探索如何在课程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
1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中小学学生正处在快速成长的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形成,思想非常不稳定,特别是小学低年段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小学高年段学生会开始树立榜样,并对榜样进行模仿,试图做到与榜样一致。因而,在学校集体生活中,老师对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现象,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德育绝对不是简单的讲道理,而是无形之中的影响。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较高的认知水平,重视自己的日常仪表和习惯,作风优良,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用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
2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咋眼一看,貌似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满满的都是理性的数学知识,并没有明显的感性的德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用生活的、德育的眼光去审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德育有机结合。
2.1 利用主题图的教学
在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开始,都会呈现一幅与单元知识相关的主题图,如果抛开数学的眼光,用生活的眼光、德育的眼光去看的话,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素材。比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准备课》的主题图,呈现的是一幅课间校园图,我先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再说一说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学生会说道,有的小朋友坐在板凳上看书、有的小朋友围在一起跳绳、有的小朋友在操场上踢足球、有的小朋友刚走进校园、有的小朋友在玩单杆、有的小朋友在主动向老师打招呼。对于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幅图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接下去我会引导他们平时下课了,在我们自己的校园可以进行哪些课外活动,使他们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同时也会引导他们遇到老师和同学要主动问好。短短的几分钟,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小学生活更加熟悉,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时、分、秒》的主题图,呈现了四幅图,第一幅图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情景,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热爱;第二幅图是红绿灯倒计时,可以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则分别是计时跳绳和跑步,这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平时要热爱运动,强身健体。
2.2 利用例题教学
在教学《第几》时,教材呈现的是排队售票的情景,除了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还应暗示他们图中的人物都在有序排队,教育他们平时在上厕所、进餐的时候,也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有序排队。在教学《8和9》时,例题图呈现的是学生和老师一起在为花草树木浇水、剪枝,而且出现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这几个大字,让学生观察数学信息的同时对图中小朋友们的活动加以说明,使其感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在教学《减法》时,教材呈现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的统计情况。2008年,我们这一届二年级的学生还未出生,不了解这一届奥运会的情况,当统计表出来,看到中国金牌数第一,一个个都惊呼了,小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民族自豪感,无形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2.3 挖掘数学知识
很多人对数学存在着误解,认为数学只有枯燥的计算,不断地解题,痛苦的推理。其实不然,在很多数学知识中都蕴含着生活中的美,比如数学中的符号、法则、定律、线条、轴对称图形、数字、巧妙的解题思路、黄金比例等,它们的美在于形象、简洁、对称、有序、和谐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对美的感受,引导他们去欣赏美,并利用课余时间当一名小小设计师去创造数学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4 抓住课后延伸
在我们的人教版教材中,有“你知道吗”这一部分,这个课后延伸也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的是数学发展史,其中有很多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数学成就。如:“我国古代用算筹来表示数”(一年级上册第60页);“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一年级上册第85页);“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乘法口决”(二年级上册第86页);“分数在我国很早就有了”( 三年级上册第99页)“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三年级下册第99页)。教师可以提前充分备课,结合教学内容做一下课外知识的延伸,认真组织学生阅读和观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数学历史与文化,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这样的例子在数学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这些内容,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3 关注德育过程,注重习惯养成
小学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数学的精确性和严密性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1 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要有纪律意识
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想让他安安静静的坐在板凳上听40分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的可能会出去喝口水,有的可能会要去上厕所,有的同桌之间在那闹矛盾,有的可能就直接画画、折纸去了。他们还不明白上课是怎么一回事,上课铃声意味着什么,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的去引导他们,给他们讲清规则,采用多种奖励方式,丰富自己的教学,编制一些口诀、儿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会倾听。在小学,几乎每天就只有一节数学课,所以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尤为重要,要保证有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规范他们的课堂习惯,端正坐姿,提升他们的纪律意识,时时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耳到、嘴到。
3.2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数学态度
数学的科学逻辑性、精确性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有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态度。而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有很多不足,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都有。有的看题能跳着看;有的急急躁躁,不是题目意思理解错误,就是把数或符号抄错。针对这种种问题,教师要耐心的、及时的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领悟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例如,在进行数数的练习时,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边数边做标记,如果是统计里的数数,不同的类型就用不同的记号,避免遗漏和重复。在练习写数的时候,要求每个孩子必须把每个数字都写饱满,写的不好就要重写,必须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在刚学习加、减计算时,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会把学生的问题收集起来,集中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总结出错的原因,并寻找改善的方法。在总结出错原因的过程中,学生们就会意识到,如果抄错一个数字、抄错运算符号、数位没有对齐、漏加、漏减,都会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特别是在连续运算的时候,前面一个算错了,后面的都会跟着错。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必须非常细致,看清每一个数和符号,想清楚计算过程,在计算完成后还要反过来对照着检查,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并反思出错的原因。在这种反复的常规练习中,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为其终身生活、学习奠定基础。
3.3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尝试的学习态度
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发呆的学生,或者不敢发言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会稍微薄弱一点,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愿动脑,对老师和家长存在着依赖思想,想直接得到答案。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多鼓励,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这类孩子来解答,增加他们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比如平时的计算我会请这些孩子来解答,解答正确后,让全班同学给予肯定和赞扬的声音。渐渐的,这些孩子的自信心得以增强,他们认为自己也能行,就会更积极的开动脑筋,更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我会要求学生不要怕难,先把题目用笔尖指着,一字一句的读三遍,圈出关键字,找到要解决的问题,再去筛选信息。要是还是解答不出来,就引导学生不放弃,再把题目多读几遍,相信一定能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出来。平时还可以多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游戏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不再畏难,渐渐养成敢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数学精神。
4 抓住数学学科特点,培养优秀品质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1 鼓励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新时代“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提出一个大问题明确方向,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围绕这个大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材《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教学中,第一课时教学的是9加几,借助小棒操作,探究算法,理解算理,采用凑十法来计算。后面8、7、6加几,5、4、3、2加几的算理和算法与9加几基本是一致的,这时教师可以直接放手,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提出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按照9加几的计算方法,借助小棒来探索8、7、6、5、4、3、2加几的方法,最后集体展示,全班评价,比较异同。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学习,也能让学生探求到知识的本质,更能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4.2 提倡合作学习,强化创新意识
智慧产生在学生的指尖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数学课程中,很多知识、规律通过教师口头传授,还不如让学生合作学习,亲身实践摸索出来。例如在统一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教材出现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每个同学选择一种图形做单位来测量,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测量完成后,作品放在一起对比研究,每位成员进行说理,分析自己的方法,商量出选择哪种图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最后小组派代表全班汇报。再比如在拼角的教学中,给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是拼角之后,就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一副三角尺拼钝角的方法。小组内每个人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拼的,然后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拼法呢?最后小组大比拼,看谁想的拼法多。通过类似的丰富多彩的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领导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使学生在合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5 结语
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重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教师既要注重基础数学知识的传授,又要积极挖掘课程中的德育素材,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路国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10):1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3]常艳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