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敬群
拜泉县第一中学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受到影响冲击。只有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找出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才能结合时代特点,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创新,才能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失原因;新媒体时代;继承创新
在全球经济深受重创的2020年,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期建成,“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中国航天迈向深度“新长征”。诸多事实表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硬实力的增强,自然引起了人们对软实力的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懂得“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战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战自败”的道理。我们要在科技腾飞的时代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肩负起守正创新的使命,发文明之幽光,铸中国之魂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是民族之根,是国家之魂。它历尽劫波,几经挑战,却沉淀出我们的民族气质,凝聚成我们的民族精神。可是在社会物质财富丰裕的今天,传统文化却处境艰难,这种现象不能不引发人深思。
那么,造成当今时代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某些历史时期对传统文化认识上存在偏差。
先秦两汉文化发展进入空前繁荣阶段,唐宋时期文化发展又出现了新高潮,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使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文学呈现平民化特点,全盘否定文言文直接导致中国文化失去了深刻的内涵和艺术的精髓。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无疑又给传统文化以致命一击,许多文化遗迹破坏殆尽,很多文人受到迫害,这都严重阻碍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当今世界是开放的格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势不可挡,而世界文化又具有多元性,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但也难免受到世界文化的冲击,因而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近年来,洋文化中的洋节日悄无声息地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却淡化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其实传统节日不只是一个仪式,它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过多地吸收外来的思想观念,就会动摇我们的思想根基,瓦解我们的思想体系,就会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力,我们的文化就会丧失主体地位,失去本土文化特色的民族不会是一个优秀的民族。
三、快节奏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个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大企业以提高效率为己任,为了适应快节奏生活氛围,人们必须要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有些时候,我们甚至感觉已经释放了体内所有能量,但还是觉得力有未逮,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变得越来越物质化,使人们的时间碎片化,因此微视频应运而生,它以短、小、快的传播优势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首选。在这个视觉时代,人们疏离了文字,热衷于影像,这必然影响着民众文化生活。
微视频是一种大众文化,也是一种民间文化,它虽然具有亲民、流行、娱乐、商业等特点,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文化乱象,不利于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
社会发展得越快,各种思潮越汹涌澎湃,各种学说越此起彼伏,这样就越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白岩松说过“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我们何不带上灵魂上路,让灿烂的古文明之光照进当代中国之魂魄?那么,在21世纪这样一个新媒体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发展?
第一、坚持正确的方向,纠正错误观念。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要立足现实,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坚持文化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正确方向。及时纠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错误观念。尊重民族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全新的时代里发扬光大。
第二、端正文化心态,平等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放大其缺点,也不能一味吸收,夸大其作用。对待传统文化要一视同仁,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清静无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今人不必一概而论,更不能厚此薄彼。我们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和个人特点,选择性借鉴和吸收,消极避世的人和热衷功名的人可以从圣贤思想中各取所需。保持平和的心态,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古为今用,是现代人的大智慧。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拓宽传播渠道。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重视,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做好宣传组织工作,鼓励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社区开展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明确我国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让传统文化扎根心灵,真正做到让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中叶嘉莹女士一生为诗词奔波,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学校开设国学讲堂,让学生们接下传承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博客、短视频、播客等新媒体多渠道、多途径传播传统文化。
第四、结合时代特点,继承并创新。继承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基础,创新发展是为了更有效地继承和发扬。《礼记˙大学》中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被动地继承,传统文化就会失去应有的活力。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点,不断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进行补充完善,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才能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时代价值。近年来,我国兴起了汉服热,在汉服中加入一些当季流行的色彩和花纹,融入时代流行元素,不仅具有传统特色,而且富有时尚感,备受消费者亲睐。近些年,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涌现出很多创新形式,例如汉字听写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这些节目都收到了很好的创新传承的效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要找到我们这个时代与我们民族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让中华文明之光在我们这个时代熠熠生辉,让中华民族之精神千秋万代依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丹彤 《国学常识》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生奔波为诗词》(《北京日报》2014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