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勇者 有趣的灵魂------《且歌且行苏东坡》苏东坡群词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   作者:陈琼玉
[导读]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苏轼有这样的评价

        陈琼玉
        湖北省宜昌市上海中学   湖北省宜昌市    443100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苏轼有这样的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也有人评价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轼,有学者认为两人又有区别,李白是“仙而人者,”苏轼是“人而仙者”。学习了苏东坡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首词,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从经历苦难到最后仍能保持乐达豁观、自信坚毅的心理变化历程,完成“人而仙者”蜕变的苏东坡,他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苏东坡的仕途大起大落,逆境多于顺境。人在顺境中快乐是自然而然的,然而真正彰显一个人的品质是看他在逆境中的作为。读苏东坡,就要读他面对厄运的坚韧与豁达,更要读他在绝境中坚持向好而活的态度。这三首词每一句都在写苏东坡真实的人生,都在写苏东坡对人生独特的感悟,在诗词中他写天写地,写情写恨,彰显出赤子之心让人倍感他生命的坚韧,秉性的旷达。
        三首词写于不同的背景之下。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被贬到离苏辙较近的密州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名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最初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寺院)时所作。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风雨之后写下《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三首词虽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之下,但有许多共同之处。   
        相同的意象---“月”。月是古代诗歌中用来表达思乡思亲最常见的意象,翻开中国诗歌,会抖落出无数个月亮。“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残月和满月,表达情感会一样吗?当然不会。一弯残月,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令人寒意顿生,被贬的失意、消沉与痛苦不言而喻;一轮满月之下不正是阖家团圆亲人相守的幸福时刻吗?可这是和兄弟多年未见,“思乡思亲”的情绪占了主位,这也是人之常情,内心的思念和牵挂倒也削弱了对于政坛上的失意,此时的苏东坡由之前的纠结痛苦慢慢的淡定了许多。
     相同的情----“恨”。这里的“恨”也不完全相同。

《卜算子》中“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恨”可以解读为孤独、惆怅、寂寞,遭贬、亲人不在身边、无人理解的痛苦,他的情绪是消极低沉的。而在《水调歌头》当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同样是痛苦,孤单,纠结而矛盾,但是矛盾当中,他在慢慢的领悟去感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后来又想通了,他通过挣扎,自我克服了周边的冷漠和自己的孤独,对生活继续投入热情,写出人生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任”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恨”,不过此时的“恨”不是孤独与挣扎后的自我解脱,而是一种放任自由之翼,面对自然风雨、人生风雨时泰然处之,逍遥自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着“徐行”,以“竹杖芒鞋”为乐事,不悲观不消沉,坦然自若,豁达乐观,此时的苏东坡是真正的勇者,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勇敢面对。
     相同的形式----“问”。面对人生苏东坡也有诸多的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不是可以上天成为仙人再问问月亮几时圆呢?有点呆萌的诗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在埋怨,在质问,不过质问之后的东坡又自问自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间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拥有当下,残缺也是一种美,一个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出现在我们面前。《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谁怕”?怕谁?即使他处在荒野乡村,即使他历经千辛万苦,却谁也不怕,什么事儿也不怕,为什么?因为东坡内心平静,因为他洒脱旷达,面对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贬谪,苏东坡从最初的孤独、难过、消沉到后来的矛盾纠结,到最后的洒脱,豁达,他用自己坚强的心完成了“人而仙者”的人生升华。
   东坡一生27次被贬,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苏东坡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换作常人早已失去生活的信念,但是经历了人生苦难的苏东坡却能看透生活的本质,人生就是在不但得到与失去中轮回,如同月的圆缺,“此事古难全”,只要活在当下,就好好享受生活,就是磨难也是一种财富,在杭州他筑成名扬天下的“苏公堤”,留下色味俱佳的“东坡肉”,他的笔下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风光,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三国赤壁,此时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一个患得患失的东坡,他想着,只要是能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在哪里都一样?只要是心意相通,即使是远隔天涯,有明月的地方,就有思念,这时的苏东坡内心平静的如同山岗上那一轮满月,飘渺月光下,行走着一个一个仙气飘飘、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只要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千年之后,当人们再次吟诵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的精神和气质已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当我们面对人生风雨坎坷时,读一读苏东坡的词,学会从容豁达,今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他相遇,我们就能从心底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