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课异构视角的教学逻辑的比较与分析——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为例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   作者: 郭天钰
[导读] “逻辑”一词源于对英语词汇“logic”的翻译

        郭天钰
        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逻辑”一词源于对英语词汇“logic”的翻译,逻辑包含:思维规律性、特殊的观念等。本文以高中人文地理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为例,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呈现,从教学内容设计的角度,分析和比较基于教学逻辑方法下两节课的不同之处,提出了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的综合逻辑思维方法,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教学逻辑;归纳法;演绎法;人口迁移
        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合适的教学逻辑方法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通过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一节的观摩,对其中两节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教学逻辑上的对比。
        一、课例呈现

        二、“教学设计一”的逻辑特点
        “教学设计一”展现的主要教学逻辑方法是演绎法,演绎法是从普遍理论到个别现象的逻辑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先将地理原理、规律传授给学生,再将相关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先前展示的普遍的地理原理、规律去解释个别的地理案例,也就是“规—例法”,通过先呈现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去解释个别案例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二”的逻辑特点
        “教学设计二”展现的主要教学逻辑方法是归纳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物到普遍规律的逻辑方法,在“教学设计二”中,教师先是呈现了自己家乡巫溪人口迁移的案例和其他人口迁移的案例,学生通过案例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先呈现案例,后总结规律,能够提升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归纳法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存在内在规律性的事件。
        四、总结
        归纳和演绎看似是对立的两种逻辑思维方法,实际上它们存在着统一性,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为演绎提供前提,演绎则为归纳提供指导。因此教师应当避免将两种方法割裂开来运用,需要把握好归纳与演绎的统一性。归纳法难以确保结论的普适性,而演绎法难以完全展现出事物的普遍规律,因此,归纳与演绎需要综合运用以弥补各自的不足。
        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引导学生自我思考,逐步得出问题答案,归纳后得出结论,之后引导学生用演绎法去推理,在归纳的结论基础上,提出新的构想,以验证归纳结果的普适性。综上所述,借助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解决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逻辑混乱问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李善中.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解构与重构——以“人口迁移”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3):8-11.
        【2】龙少琼.“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8,(03):19-21.
        【3】李有有.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比较应用——以农业区位选择为例[J].生活教育,2016,(15):106-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