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司涛
山东省博市淄川区北关小学
摘要: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做好幼小衔接,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发挥着正面导向作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体现生活性和活动性,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快乐生活、创造生活,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优秀品德,养成良好习惯,增强各项本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低年级;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更好适应学校生活,在团队中健康快乐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紧扣课程标准,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体验中得到发展。
一、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的神圣使命。因此,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突出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索的课程设置特点,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的不同,在充实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健康、安全的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旨在是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例如《我们有精神》一课,侧重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礼仪习惯,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抓好课标的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清楚明白,只有外在的精神和内在的精神融为一体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有精神,帮助学生实现内在和外在精神的结合。以“这样有精神”为切入点,通过坐立端正、读写认真的样子、升国旗时挺拔站立在校园里、仪态端庄待人接物、声音洪亮回答问题等场景的展示,让学生理解“有精神”的状态。
接下来,探讨“有精神”的价值,利用姿势正确与否的对比图,讲解有精神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然后进一步讨论天天有精神的好方法,让学生从小保持有精神的状态,积极阳光热爱每天的学习生活。
二、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情绪性,较少受目的的控制,大多受兴趣的控制,因此学习活动是否有兴趣、教师的态度是否具有亲和力非常重要,这往往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另外,低年级儿童喜欢游戏和比赛,教师要设计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小游戏,让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游戏活动有机的串联起来,通过贴近学生实际的体验活动,实现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提升,即一是健康、安全地生活,二是愉悦、积极地生活,三是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四是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例如,在学习《家人的爱》内容时,教师先讲解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关爱,然后设计“角色扮演”小游戏环节,让学生同桌两人一组,一个扮演妈妈或爸爸,另一个扮演儿子或女儿,通过指导学习基本礼仪、生病时细致入微的照顾、晚上讲故事哄你睡觉、周末带你去公园玩耍、参观科技馆等情景体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有父母的陪伴和爱护是多么幸福,同时也真切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不容易,从而懂得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报答父母,从小学着照顾父母的深刻道理。
三、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巩固所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体验。低年级的儿童天性可爱,活泼好动,而又各有不同,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达,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手工制作,等等。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坚信每个儿童身上都有闪光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所侧重的安排巩固学习活动,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不断成长进步。
例如,学习《让我自己来整理》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懂得整理生活用品、学习用具的基本要领,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锻炼增强多方面的动手能力。在最后的巩固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采取分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整理文具比赛、唱儿歌、示范整理过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明白自理能力对今后生活的重要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巩固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悉课堂标准,做到常阅读、勤琢磨、多研究,将课程标准要求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学设计要适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备课标、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教学过程要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关注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实际操作和学习能力同步提高,从而实现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