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美育精神下构建高效美术教育课堂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何宇
[导读] 美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体验和创造,让学生从中对事物进行本质上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而美术课堂是美育最直接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艺术美的过程中提高对美的感悟和理解,陶冶情操的同时再应用于生活,将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艺术美体现出来。

何宇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
【摘要】美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体验和创造,让学生从中对事物进行本质上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而美术课堂是美育最直接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艺术美的过程中提高对美的感悟和理解,陶冶情操的同时再应用于生活,将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艺术美体现出来。
【关键词】美育  艺术教育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199-02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的学生教育活动,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生命因艺术而润泽,精神因艺术而升华,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美育对学生的德、智、体都有积极的影响,而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的美育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积极开展小学美术教学,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美化生活环境,也有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要求小学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提升、构建高效艺术课堂。
        一、改变教学模式,体现美育价值
        美术是视觉艺术,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从思想层面感知美,培养并提高审美能力。现阶段,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要求美术教师改变过去灌输式、模仿式教学理念,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构建高质量的美术课堂,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以往的小学美术课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可避免的会采用模仿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临摹的方式感受和体验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美感,而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让教师简单轻松,但会很大程度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提高美术涵养和品味,降低美育能力。
        美育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教育方式,而美术教学对美育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直观,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直观的作品欣赏带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美感的体验,更是认知和思想上的提高,同时可以加强学生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全身心的发展。
        二、运用美育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一)探究创设新方式,调动激发美思维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但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往往不注意观察,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美,所以小学美术课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多个途径搜集和教学相关的各种教学材料,想方设法创设情景,营造积极互动、和谐自然的环境,多渠道地刺激学生感官,并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小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让学生从课堂氛围中感受美、体验美。
        例如在讲解一年级《画水果》这一课时,在教学之前搜集生活中各种水果,熟知其外形、色彩和味道等特点,并提前对教室进行布置,营造出花果满园的氛围,从视觉上感受色彩美;教学中选择孩子们最喜欢的水果进行引导,请学生先观察周围自己喜欢的水果,充分吸引学生和调动课堂氛围,通过对比、品尝等多种互动对水果加深认识,表达语言美;学生创作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要求,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作,体会艺术美。
        (二)陶冶情操精设计,厚德启智美育人
        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学生的文化学习一般运用左脑进行抽象思维,而美术课则是利用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等形式进行形象思维。
        在学校课程中,每个学科都有独特的教学工具帮助完成教学活动,而美术学科的教具就是将教师抽象的描述变得生动、具体,让课堂氛围变得愉快的润滑剂,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美术乐趣,从而愉快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例如在《三原色》一课进行三间色的教学设计中,我选用了生活中最常见的彩色糖纸,将其剪了三个圆形当做透镜,然后每两个色彩进行交叉叠放,在光线的照耀下分别出现橙、绿、紫三个间色,学生能直观感受色彩的变化,运用这样游戏化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新颖的视觉体验,既简单轻松的解决了本课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了原色和间色的关系,又轻松愉快的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虽然是只是一张普通的糖纸,但是却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美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助建高效美术课堂
        现代多媒体技术是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一种重要辅助教学工具,在以往的美术课堂中,部分教师只会简单利用美术教材上的几幅图画或材料进行单一化的教学,很难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意境和美感,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并感受到作品独特美感,也能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感官神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例如在讲解《清明上河图》时,只从书本上展示的作品局部静态图片欣赏,学生体会不到北宋当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昌盛的景象,而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用视频和音效结合的方式展现清明上河图的动态效果,能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深刻体会到当时北宋时期热闹繁荣的街市和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小学美术这种形象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来说,适当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运用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多种图像处理软件,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将学习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变呆板为生动,引入直观形象、声情并茂的现代多媒体材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活跃教学氛围,保证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三年级《对称图形》一课教学时,因为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蝴蝶进行现场教学观察,我运用了视频、图片和音乐等多媒体技术,教学时先播放《各种各样美丽的蝴蝶》视频资料,学生能直观的、更清晰的观察到蝴蝶那对称的双翅花纹和美丽的色彩;示范作品制作中,采用套色剪纸的方法演示制作蝴蝶,并图片展示了蝴蝶的多种纹样,加深他们对对称美的理解,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学生制作过程中,鼓励大胆发挥想象力,在背景音乐和图片循环播放的配合下,在优美的环境下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美丽的蝴蝶形象。
        (四)民族技艺得传承,美育成果现生活
        蜡染是我国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是蜡画和染色的合称,它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兼顾的民间艺术。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将蜡染技艺带进课堂,有利于让富有创新精神的儿童去继承和发扬广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蜡染作品一般都来自生活或优美的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将蜡染作为学校美术教学课程,既丰富了艺术教育形式,又创新了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让孩子们能近距离接触民族艺术,增强独特的艺术美感体验。例如在进行蜡染技艺教学时,首先用图片展示一张具有独特纹样的蜡染作品,初步感受民族作品的美感,然后采用视频和音频介绍这张蜡染作品背后的传说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中美好的寓意,感受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学过程中,我又先用图片展示并介绍蜡染的工艺,同时让学生体验制作小游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蜡染的制作方法及过程,在视觉上带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了解到蜡染制作工艺和绘画、手工制作不同之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进一步感受民族艺术之美;制作过程中,运用了解的蜡染知识和制作工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鼓励创作个性化蜡染作品;进行作品评述时,在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的同时图片展示蜡染图案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蜡染图案不仅可以创作美术作品,还可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体会不一样的美。
        当前,传承、发展和光大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将蜡染和小学美术课堂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又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也认识到了对民族文化传承及保护的重要性。
        我们深信美育是感染出来的,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浩大工程,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因此,作为一名美术老师,要把美和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以美育人,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掌握艺术思维,拥有艺术品位,具有艺术精神,传承人类文化,陶冶丰富的情感,指引着孩子们,迈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瑞《浅谈小学美术评价机制的改革创新》
[2]陈飞峰《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
[3]徐鸿霞《如何构建小学美术智慧课堂》
[4]苏景玲《学校教育研究》
[5]胡先玉《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方法改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