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味文学入手,培养思维,激活课堂--《All the years of her life》拓展阅读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魏铭宇
[导读]

魏铭宇    浙江省温州市仙岩第一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203-02

        【案例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读的四级目标中特别指出: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文学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即确保选择一定比例的文学性语篇,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展思维,提高审美、鉴赏和评价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从现有中考试卷的阅读材料分析得出,试卷的阅读文本源于标准,高于教材,重视高阶思维的训练;此外,温州市初中毕业生的词汇量和课标要求学生极大扩充阅读量。而我校九年级学生缺乏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兴趣,英语阅读的内容主要是课本教材和试卷练习上的语篇,学生的词汇量和高阶思维亟待扩大和培养,因此,原汁原味的英语小说阅读拓展课十分必要。而对于英语小说阅读拓展课内容的选择我们基于以下的原则和宗旨。
        1. 选材原则
        文学作品大多数源自生活,并具有丰富性,能为学生提供足够复杂的情境,从而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本着生活性,丰富性和教育性这三个原则去选取文学作品。
        2. 阅读宗旨
        阅读文学作品时,除了根据文字表面的意义进行梳理概括文本脉络,更要学会探索文字背后的生活智慧,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世界,并对所获取的观点进行辨析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宗旨是悟道,思辨和创想。
        因此结合以上选材原则和阅读宗旨,本堂课我们选取了加拿大现实主义小说家莫利卡拉汉的作品《All the years of her life》(她的人生岁月)作为阅读材料,
        来探讨如何较有效地开展拓展性阅读教学。
        【案例描述】
        在这节课中,潘老师从课前导学、课中阅读和课后拓展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以下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学
        本故事情节清楚,语言相对简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我们没有进行删减,但是文本有点长.经过讨论,我们采取课前导学的形式先让学生熟悉文本,理清故事概要,明晰人物角色。本课选取加拿大现实主义小说家莫利.卡拉汉 (ModeyCallaghan) 的作品《她的人生岁月》作为阅读材料。这篇短篇小说讲述 Alfred偷东西被Mr.Cart发 现 ,雇主决定通知他母亲前来再报警。母亲用她的智慧和理性顺利地解决了冲突,儿子庆幸自己化险为夷。这个故事看上去似平淡无奇,却在故事结尾发生巨大转折,以母亲压抑情绪的精神崩溃和儿子瞬间领悟引人深思。课前导读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前查词,进行文本自主阅读或上网搜索有关作者资料,作品创作时代背景等;教师制作理清小说发展脉络的导学案,下发导学案,引导学生根据阅读任务自主获取新知,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的形式完成导学案,对小说的核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做好梳理和理解。教师做好引导和摘要性总结。
        二、课中阅读
        在这个部分里,教师将从引入角色式体验任务,借力任务形象分析以及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引入:角色体验式
        角色体验式任务,指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能进入作品的不同角色中,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或判断。于此同时,学生还应跳出作品中的角色,站在旁观这的角度全面地了解和分析问题,对作品进行深度思考和回应,从而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理解,将这种体验创造性地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中去。在第一幕梳理完故事的五大要素后,我们提供四个角色让学生去扮演,Alfred, Mr.Carr, Mrs. Higgins 以及looker-on. 在任务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搜索文中相关描写,透过现象看本质,依据任务特点做出合理的判断。
        2. 借力:人物形象分析工具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是学生与作品文本互动和对话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第二幕的阅读中,Mrs. Higgins 是如何成功说服Mr.Carr 是难点,刚开始我们直接问学生她是如何说服的,没有脚手架的铺垫,学生回答不上来。我们找到了SAD人物形象分析工具。在工具的辅助下,学生了解哪些文本细节可以激发灵感,并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进行判断,推论和分析,从而对人物形象做出有个性且可信的评价。这个表格有以下优点:一,阅读策略的输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了这个策略,以后文学阅读里的人物分析就有章可循了。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关键词突出,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三,判断分析等高阶思维得到了训练。第四,Mrs. Higgins 是如何成功说服Mr.Carr 这一难点难点得以突破。
        3.引导:问题链设置
        由于我们的研修主题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前面两幕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后,我们在第三幕展开了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训练。在第一稿的时候,我们急于求成,一上来问的都是WHY和HOW这样的问题,缺乏展示性问题的引导,大部分学生有点云里雾里,不明所以。在二稿的时候,我们就增加了What kind of picture did Alfred see in the kitchen?这样的展示性问题,在学生找出相应的形容词之后学生大吃一惊,跟救人时候的淡定优雅相比,回家后的Mrs. Higgins 居然如此失态。这就为第二个问题做好了铺垫。
        在第二问里,我们增加了如何解读文本标题这一问。标题是内容的精华提升,解读标题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标题的解读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个问题服务于前面的问题,帮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对标题的解读,我们还设置了一系列的追问帮助学生,如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Why did the writer use “all the years”? Was it the first time for Alfred to get into trouble? What may happen all the years?以此来引导学生和文本的深入互动,帮助突破难点。
        在第三问里,我们增加了What would he do in the future?这样的参阅性问题。文本到Alfred突然领悟到母亲这些年的不容易,一夜长大这里嘎然而止。文本没有结尾。针对这个留白,我们增加了What would he do in the future这一问,借此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中的创新思维。
        三、课后拓展
        问题链的第三个部分是读后活动。刚开始我们给了两个问题。第一个Do you agree with what the mother did for the son? 意在让学生批判性地看待问题,而不是照单全收。但是第二个问题站位不对。学生很难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且这个也与实际生活不符。讨论之后,我们设置了2个问题:1. What is a good way to save a teenager who always makes trouble?  2. To be saved by others or by himself/herself? 这是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其次,根据课堂所学所思来指导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是课标提倡的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案例反思】
        本堂课老师采用课前导学,课中阅读,课后拓展的阅读教学方式。这样的课学生会学得相对轻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纵观整堂课,我们有以下体会和感触:
        1.要关注体裁结构,培养归纳和概括思维
        教师可以结合体裁,从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情节发展、内容结构等角度对文本主线进行提炼。在导入环节之后,我们和学生一起梳理记叙文的5大要素,帮助梳理故事情节。借此了解大意,抓住文本主线,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
        2.要深入文本内涵,培养分析与推断思维。
        在第二幕的剧情解析中,我们借用SAD人物形象分析工具来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推断人物个性。从而培养分析与推断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激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敢解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尤其要敢于提出质疑文章标题、文本信息、作者观点等高层次问题。
        3.定位文本要留白,发展联想与想象思维
        这是一项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任务。学生只有在了解文本深入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展开适当的想象,同时批判性思维得到训练。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应该只是语言的学习,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堂课下来,从生活情境、文本情境到实际问题情境,思维活动逐步从浅层走向深层,最终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