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雕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0月   作者:卞松财
[导读] 石是自然之产物,雕是文化之灵魂。泰顺石资源丰富,得天独厚,是大自然的神奇馈赠。

卞松财石雕艺术馆  卞松财

摘要:石是自然之产物,雕是文化之灵魂。泰顺石资源丰富,得天独厚,是大自然的神奇馈赠。本文进一步阐述了石雕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是发展的新态势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创新型和实践型。
关键词:石雕专业;人才培养;教育路径
        一、引言
        石是自然之产物,雕是文化之灵魂。泰顺石资源丰富,得天独厚,是大自然的神奇馈赠。十三五期间,泰顺县政府提出“振兴泰顺石产业发展”战略,大力扶持“泰顺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泰顺县职业教育中心“民间传统工艺(石雕)”优势特色专业经过省级立项建设,逐步发展成具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其特色和优势体现在“创新性实践型”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的背景与概况
        民间传统工艺(石雕)专业的办学历程曲折,成就不凡。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举办了4届石雕班,培养了400多名石雕人才,其中20多位现已是省市工艺美术大师(石雕)和一批行业营销翘楚;2006年,泰顺县职高恢复开设石雕班,为了响应文化强省,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2016年4月,泰顺县石雕艺术学校挂牌成立,依托泰顺县职教中心的优质办学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建成一所专业化、特色化的艺术学校。学校持续致力于为地方培养石雕行业需要的一线工艺生产创作专业人才,不断为民间传统工艺石雕传承与创新输送人才。
        三、石雕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是发展的新态势
        3.1石雕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适应产业升级及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石雕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根据,是对接“中国制造2025”计划、福建自贸区、福州新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发展新态势,培养高级工艺美术技术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水平的手段,是新时期加快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的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
        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工艺美术业石雕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契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将为该市工艺美术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3.2石雕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是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今工艺美术行情受宏观经济因素制约,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整体景气度持续下滑,石行业从2006年开始起步发展,至2012年基本是上涨,经营获利者居多。但2012年以后行情分化严重,尤其2015开始,市场个别品种藏品甚至无人问津,市场格局也出现重大转变,石工艺品由过去的礼品市场向收藏市场转型,由于企业家、收藏家个人收藏整体素质的提高,艺术品更加重视作品内涵及文化含量,因而急需有文化、有素养的雕刻人才进入市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则对行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他主张优胜劣汰:“市场变了,藏家有文化有审美观,业界修养没有自我提升就会被淘汰。这是国家经济新常态,石雕刻行业也要有新常态,提高文化修养就是新常态。”作为资深的寿山石收藏爱好者,艺术评论家何光锐也从亲历者的角度对行业现状进行梳理:“目前业界面临两方面考验:一是礼品市场需求萎缩,尤其‘雅贿’造成的虚假繁荣一去不返;二是中国经济处在调整周期内,投资需求一直受到制约。”
        四、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创新型和实践型
        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是21世纪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石雕专业创新性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要求学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能运用知识在石雕实践中进行创新性设计,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由此确立了“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素养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性实践型”的工美专业人才。
        4.1选创新,重实践
        专业充分落实安徽省中职选择性课改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学校因材施教,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生经过前两年的专业技能学习,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通过选课制度,师从学校外聘印钮、花卉、山水、动物、人物等各特长工艺美术大师,选修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项目内容作为主要的学习课程,同时选择适合自己的石雕大师进行师徒结对,有针对性地进入自己专长的石雕作坊进行实习及参与相关的生产、创作等活动。



        4.2重素养,厚基础
        在石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德艺双修、人文扎实。凭着艺术各个学科原理相通和多向联系,因此本专业打破传统的师徒帮带教学模式,增加了中国历史、中国美术史、文化礼仪、创新创业等课程。通过各学科的横向联系,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重视学生绘画基础和设计基础技能的培养,由此开设的课程有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国画、白描、色彩、泥塑、书法与篆刻等课程。
        4.3强能力,重个性
        注重培养特别的专业技术能力。这主要体现在核心专业课程以下实施环节中。相石,即认识四大名石、泰顺石雕、石雕工具设备,石雕工作岗位;打坯,即手把件、印钮、花卉、山水、动物、人物类别典型石雕敲粗坯、铲坯;放洞镂空技法,即篮篓、狮子球、山水、花卉、典型石雕放洞镂空;精雕细修技法,即线刻、博古、薄意、浮雕、圆雕、镂雕形式石雕产品精雕细修;配垫装垫技法,即根据产品主体配制底垫材质,底垫形状格式,底垫造型形状;磨光上蜡技法,即印章、博古产品、浮雕产品、圆雕产品、镂雕产品磨光上蜡、题款、保养技巧。在各个核心专业课程中,通过各积木式项目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雕刻基本技能,塑造学生个性能力,以适应未来设计创作工作的需要。
        4.4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和实践
        泰顺石雕技艺在2010年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是民间特色手工艺,并没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在“政企校”三位一体石雕人才培养校企共同体办学的过程中,学校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材,打破泰顺石雕人才培养口传身授、无教材的模式。
        4.4.1推进专业课改,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石雕专业教学注重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新方法的有效结合,协同泰顺石文化创意园,大胆实施课程改革。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的专业课程改革为宗旨、以核心技能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教学改革之重点”的课程改革思路,完善“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课程包括走进泰顺石、泰顺石鉴赏、泰顺石雕技艺(初级),并逐步开发《泰顺石雕技艺(中级)》《石雕造型设计》《泥塑技能与训练》《石雕三维建模与设计》等选修教材,拓宽学生对石雕技能的认知能力。校企共同体在劳动技能鉴定部门指导下完成《石雕工艺专业职业技能初级考核方案》、2017年完成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石雕工艺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调研报告》;现逐步完成《中等职业学校石雕工艺专业专业课程标准》;把散乱民间、师徒传承化的石雕心得体会做了公开及系统的梳理和汇总,填补了历史空白。
        4.4.2构建现代学徒制新模式——“四个融合”创新与实践
        该专业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四个融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1)传统与创新相融合。推行情景教学、项目教学和技能培训包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同时,积极鼓励师带徒的传统授艺模式,开展工艺大师+学员“一对一”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2)产教相融合。泰顺石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五个一方面“一人才团队、一校、一园、一街区、一石雕小镇”的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建立校企共同创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实习就业运行机制,实现学生在3年学习后,可以直接在石雕产业园、创业街、石雕小镇等石雕行业就业。
        (3)“艺术”和“技术”相融合。改变以往重“技”不重“艺”的培养模式,做到工艺兼顾。通过开设平面立体构成、白描等课程及摄影、绘画、篆刻等社团,提高学生想象、感知、色彩、空间感等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意识,其基本目标是在传授技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艺术技能。
        五、总结语
        总之,依靠校企合作把传统学徒制转变成“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引入寿山石雕刻行业,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培养有知识、有内涵、有道德、有技能的雕刻从业者。让文化与商业结合,用学术带动市场,形成合力,实现“传统学徒制”向“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转变,形成寿山石行业“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胡美莲.传承石雕艺术开发文创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8):156-157+162.
[2]严进忠.玉石雕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0):129-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