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文化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上   作者:周正李
[导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时机是从初中阶段抓起,因为初中是学生对价值观深刻认知的重要阶段。本文在分析初中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了初中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第二中学  周正李  675900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时机是从初中阶段抓起,因为初中是学生对价值观深刻认知的重要阶段。本文在分析初中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了初中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学校;有效途径
        引言
        初中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等的教育,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教育理念出发,制定与学生政治认知、学习状况相符的培养目标,对其展开科学理念、思想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全方位教育,增强学生爱国主义观念、道德文化修养及民族自豪感。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渗透式思政教学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教育,要以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主体,针对学生思想政治认知、课程学习状况,制定基础理论知识、自主学习实践、情感态度等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政治理念、思想价值观念的培育和渗透。首先在《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等教材教学方面,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思想意识、政治实践等的理论教学,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精神与文化底蕴。之后根据不同学生核心素养建设情况,引入课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对其开展爱国、法治、诚信、友善等价值取向教育,通过结合实际政治案例,深化学生对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解,帮助其完成思想政治意识、实践行动能力建设。
        二、加强思政基础理论,实践课程创新与融合
        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中,要摒弃传统课堂“灌输讲授式”教学方法,摒弃经验主义思想,做到与时俱进,立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有效结合,思想政治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内容形成融合,对学生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当前在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具体要求,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加强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思想态度、道德理念等的教育,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政治理念、法制观念的认知与理解。适时利用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网络设备,将时政新闻、热点以文字、图片、视频及音频内容案例引入思想政治课程之中,通过开设政治讲座、主题辩论赛、校园宣传等活动,加快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学生一道开展思想意识形态、法律法规、道德素养等知识的学习讨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指导其课堂学习、日常生活行为的开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优势
        首先,要重视和加强初中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相应且严格的监督追责机制,增强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同时应明确其他责任主体的责任内容和责任边界,包括学校党政部门、后勤部门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保驾护航。


其次,教师要深化理论学习,挖掘教材内涵,在课堂上尽量与教材相结合,多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夯实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起点,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我们要把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和有效性,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学生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理解、认同和维护国家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要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治理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督促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教学督导机制,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五、注重思政课程文化观念,人文关怀的融入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初中学生政治理念、思想道德观念等的教学,可以通过引入网络多种时事政治、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引导教育。如借助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搜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教学内容,将其制作为网络PPT学习课件,向学生讲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的时代故事,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内容、价值观念学习中做到入脑入心。同时还可以在课堂讲解中,大力宣传先进道德模范、典型榜样人物,注重核心素养教育的人文关怀,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思想道德素养。
        六、家校紧密配合,开展实践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实践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活动、重知识灌输轻道德教化的现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在课堂之外探索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活动,让学生在更为轻松的氛围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灌注到思想与行动中。学校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主题班会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结语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既需要学校担当起时代重任,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同时还需要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支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苏森森,王未强.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三重根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8).
[2]张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制度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 20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