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丽丽
哈尔滨市新区顺迈小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0
摘要:伴随素质教育的开展,小学德育教育需要跟上时代脚步,提升自身教学有效性的,更好培育适应社会的人才。本文以小学德育教育为探讨对象,讨论在新时代中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时效性措施。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策略;实效性
前言:德育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思想和道德观念和心理品格方面培养,是小学时期的重要科目,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中,进行小学德育教育要针对目前教学中的缺陷加以调节,找到最有效的教学路径,提升教学效率。
一、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缺陷
1.德育教育不受关注
多数老师和家长只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就满足了,老师觉得“爱学习才是好孩子”,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学习成绩只是评判一个人优劣的一个方面,他的道德品质,是否有正确三观才是最关键的。只会学习的考试机器,是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多数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很少,师资安排不够,家长也不够关注,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德育的培养。
2.教育环境的缺失
无论哪方面的教育,都要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很多小学开设的有关课程不多,家长不够关注,由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干扰,学生自己也觉得德育素养无关紧要。德育需要一个适合的教育环境更需要家庭和学校起到启蒙作用,以及整个社会中德育风气的营造。多数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由学校,而小学单方面的教育显得效果不佳,导致孩子缺少好的德育理念的培养,并未养成好的习惯。
二、处理小学德育教育开展中问题的措施
1.拓展德育教育思路
小学是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场合,老师的德育修养十分关键,而教学方式上,不能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德育应该在学生不经意间发挥作用,在他们内心没有察觉的一种心理意识的教育效果。各种方式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达成教育,学生能够体验到的经过教育上的改变只是与同学和老师间的对话和课外活动而经历的教训和经验;因而德育应该利用心理暗示、无意识进行各类心理教育。
2.加大老师德育教育水平
很多老师的德育修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德育学习。校方应该招募有较高德育素养的老师,鼓励教师多参与学术交流会,提供更多进修机会,尽学校最大努力为德育老师营造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从而让老师更好引导学生的德育思维模式,感知并思考生活实例,把德育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果细心你会发现,小学德育素养的提高存在与各种学科中,学习德育对他们的综合素养提升有很大帮助,能够让他们变得更加积极。
三、新时代促进小学德育教实效性
1.结合常识教育和德育教育
德育的目的是让个体成为更好的人,这是除过外部引导外,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亦十分关键,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难题。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要。认识学生心理特点,多进行常识教育,以鼓励表扬为主,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动力。
2.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学生的成长需要好的引导,学校有责任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但是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更有更大的责任,他们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会无时无刻学习家长的言行和习惯。因此,家长应当与学校形成合力,让学生的思想、言行获得健康发展。第一,学校要加大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德育的重要作用,了解自己孩子的品德表现情况。由此实现学校和家庭的互动,提升家长责任感,提高学生德育水准。第二,家长定期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家长在活动中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品德需要改进的方面,认识到德育的重要作用。学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给家庭教育起到引导作用,做到与学校一同参与,研究可行的德育方式。从而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得以落实。第三,家庭教育要以有助于幼儿身心发展为基础,不能太过溺爱。比如个别家长就将自家还是的关心教育变成了溺爱。把孩子当做是小皇帝一样,有个孩子回家告诉家长同学打了他的手,这下不得了,孩子父母气愤地找到学校,不管对错,质问谁打了他的孩子。在我与科任老师苦心劝解下,他们才逐渐冷静下来。这样教育方式怎样给孩子树立榜样,恐怕只会培养孩子蛮不讲理的不良品德和习惯。父母是每个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正确的家庭教育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3.提升教育工作者素养
为更好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德育教育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决定着德育教育工作质量。对老师而言,应该看中对自身学习能力和协调指挥能力的培育,从而更好调动课堂气氛,在思想意识上看中德育教育,把每节课当做培育德育阵地,通过教学活动和课堂环节设置德育教育细节,利用自身言行举止影响学生,组成扮演的力量。德育老师要严格要求自身,促成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4.举办实践活动
德育想要有更好的成果,不能只靠说服教育,还需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领会到品德教育的好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很简单,但他们对未来都有丰富向往,希望可以和社会和自然接触,应该老师要多安排适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孩子的意愿,另外,把品德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中。比如带领学生探望老年人,忽视去警务室慰问警务人员。自己制作一些小礼品送给他们,帮助他们打扫卫生。从而给他们带来温暖的同时,又可以在与老年人和警察相处过程中学习到优秀的思想品质。或是带领学生进去大自然,对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在老师带领中,知道乱扔垃圾会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让他们形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或是可以组织学生到农田中参加劳动,让他们知道收获劳动果实的困难程度,以便让其养成良好节约粮食的习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举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提升他们独立动手和肯吃苦的品质。
结束语:
小学德育教育,应该结合多方面因素,不可只抓住一点,老师为学生营造德育环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典范,提高德育教育时效性。利用学校或是班级活动,让学生收取更多,让班级更加团结,也让每位同学受到良好的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谢生国. 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 知识文库,2020(09):68-69.
[2]安明昭. 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探索[J]. 中华少年,2017(07):8-9.
【作者简介】,卢丽丽,1984年 4月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学历 ,高级教师,中共党员,顺迈小学校德育副校长。主要负责学校特色办学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艺体教育工作、人事管理工作、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并从事音乐教学工作,至今已经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15个春秋。在工作中认真细致,艰苦奋斗,恪尽职守,以身作则,时时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曾荣获省中小学优秀共产党员教师,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省乡村学校少年宫优秀辅导员,东三省美育研究与实践先进个人,市“四有”好校长,市师德先进个人,市优秀教师,市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市支持少先队工作好校长等三十多项个人荣誉。在音乐学科教学工作中,多次在国家、省、市、区级赛课中获奖,承担了省、市、区级相关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