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味儿”让初中地理课堂趣味横生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余明媛
[导读] 如何加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地理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有的教师已经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融入到地理教学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地理教学成果
        余明媛
        丰都县许明寺镇初级中学校 408200
        摘要:如何加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地理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有的教师已经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融入到地理教学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地理教学成果,让更多的地理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给予了高度重视。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乡土味儿”让初中地理课堂趣味横生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乡土味儿”;初中地理课堂;趣味横生
引言
        核心素养作为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种能力,初中地理是一门比较系统、逻辑性强的学科,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指出“在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地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乡土地理则是初中地理学科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其课堂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随着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老师需深入理解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并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改变传统教学思路,通过高效与创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并不相同,地理差异性是比较明显的。因此不同区域的地理课程资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可组合成为内容丰富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能够有效改善地理教学资源单一的问题[1]。第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正因为不同区域的乡土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将这些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资源引入地理课堂中,可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特定的地理知识内容。这意味着教师在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时,需从教学内容出发,开发更多的与地理教学主题内容相适应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第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明显的文化性。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地理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地理文化,探索地理知识中蕴含的人文内涵。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为教师创设人文教育氛围提供很好的支持,有利于教师开展更有生机活力的地理教学。
二、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的现状
        兴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学习地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判断力与理解记忆的能力。在很多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沿用老师讲学生记的被动式学习方式,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使得地理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实践性比较强的地理学科,有的老师却过度注重理论知识,忽略了课后的理论实践探究活动,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或者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为了应试而对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仅没有掌握地理相关知识的内涵,而且也不能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到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训效果。
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中学地理教学整合的运用策略
        3.1系统培训,提高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学校组织地理老师进行校外学习,学习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将理论融入实践中,并将所学所得进行再传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此外专家进行知识讲座,为一线地理教师解疑答惑,面对面交流,能有效提高一线地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质量。
        3.2利用图文结合,培养人地观念
        地图、图片是学习地理的重要语言。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要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地图、图片作为学生探索地理环境的重要指南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使其学会运用地图解释相关地理知识点,从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播放多幅城市和乡村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总结归纳两幅图的景观,给予自由发言的时间,在调动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会这么大呢?激活思维,提高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分别扮演律师和工人,代表城市聚落,三位同学扮演农民、牧民和渔民,代表乡村聚落,通过表演和介绍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使其对所展示的景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然后为其提供世界古老文明中心和中国城市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分布受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对聚落外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一个对比分析的过程,从而提高人地观念素养。
        3.3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有趣的问题可以增加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问题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层次性的问题是要顾全到班集中的全体同学,针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设计相对应的问题,开放性则是引导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优秀的问题设计,既能够调动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层次性问题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难的过渡,可以激发起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来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分析,促进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只有把地理的相关知识设计到特定的问题中,才能够把地理知识进行整合与转化,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3.4通过展示教育的方式突显乡土地理教学
        例如在“我们怎样学地理”这一节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则可将自己所在学校的平面图、所在城市街道的平面图、所在省市的地图等等乡土课程资源直接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结合这些乡土课程资源,对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等)进行观察,并使其自主了解地理地图的绘制方法。为了让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感,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展示一张本地区的旅游区游览图,让学生观察旅游区的游览图,并假设自己在假期计划要参观的景点,在游览图中将这些景点找出来,然后设计一条便捷的参观路线,在游览图中将其标示出来,再任选两个景点,估算它们之间的实地距离。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和交流,自主提出问题,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可提问:“根据之前设计的路线,若是已经参观完A景点,若是要参观C景点,那么该朝哪个方向走呢?”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之后,可取得不错的地理学习效果。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为目标进行的教学优化,旨在通过地理学习,促使其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能够认识地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地理学习能力。为此,为增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借助图文结合法、情境教学法、趣味活动法为辅助,在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参与、切实体验等,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促进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顾雅娟.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有效开展趣味教学[J].新课程,2020(41):149.
[2]何宝勤.趣味性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20(03):61+63.
[3]柳扬.初中地理课堂趣味教学方法例谈[J].考试周刊,2019(60):150+162.
[4]周文昊.浅析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8(04):146.
[5]王焕.新课改下初中地理课堂趣味性策略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16):342-3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