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北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第四中学,广西贺州市 546800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为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挑战,很多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将探究式教学应用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发挥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本文简单阐释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教学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化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中存在一些弊端,不仅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难以体现,同时还容易降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在当今教学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将探究式教学方式应用到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提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得到认知、思维以及能力等全方位的提升。探究式教学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对新课程标准中的一种践行,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素养以及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 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作用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2],将其应用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给予学生在课堂上更加广阔的展示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体现化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弥补传统以成绩为导向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实现教学工作由知识传输向能力培养方面转变,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的转变。
二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引导式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一步步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实现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进而实现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火灾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的火灾现象有很多,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方式灭火呢?”,“用水”很多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这时候,教师可以继续询问学生 “如果是炒菜时油温过高而着火,也可以直接用水吗?。如果是家里的电路老化导致的火灾呢,能不能用水灭火?”。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水能够灭火的原理是什么?从其原理出发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灭火方式?”。学生们面面相觑后不做回答。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让学生根据课本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找出不同火灾情况下的正确灭火方式。这种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对课堂内容的探究欲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合作式探究,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
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在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思路,这种学习方式远远比一个人“埋头苦干”效果要好的多[4]。
例如,在教学“分子与原子”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的区别;(2)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3)能够运用分子与原子的观点解决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教师可以将这些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式学习,最终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小组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优势,一些简单、基础性问题可以交由成绩较差的组员负责,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由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负责。而对于课堂上的难点内容可以由组员进行集体讨论,共同商议出简便、可行的措施……最后,不同小组可以交换学习成果,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与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这种集众人之力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着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式探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5],很多化学知识都需要依托于实验进行展示,教师在探究性教学模式过程中,应当注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
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中非常经典的实验,关于铁丝燃烧时产生的变化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采取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在亲自实验的过程中对铁丝实验前后在颜色、状态上的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声、光、热等现象进行总结。一开始,学生们的观察角度以及实验描述可能存在不全面、不精准的现象,如有的学生会表示“实验之前,铁丝是银白色,而实验之后变成了黑色”,也有的学生发现“铁丝在实验之前是长条状,实验之后变成了粉末”,还有的学生表示“实验过程中发现铁丝可以发光、发热”。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与课本教材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的缺陷,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最终不断规范、提升自身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从引导式探究、合作式探究以及实验式探究等方面开始着手,促使在学习中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新发展与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乃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分析[J]. 中华传奇, 2019(8):162-163.
[2] 蔡婉治.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教学实践分析[J]. 考试周刊, 2019, 000(021):162.
[3] 许立新. 主题探究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 考试周刊, 2020(44):63.
[4] 邵新英. 探究式提问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 山东青年, 2019, 000(011):81.
[5] 张华江. 初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东西南北:教育, 2020(4):0237-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