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幼儿班级”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王速成
[导读] 幼儿园班级教学管理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儿童”,这些所谓的特殊儿童有的是因为先天的身体原因,有的是因为后天的习惯养成,有的是因为特殊的家庭状况
        王速成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榆山街道南门幼儿园    250400
        一、案例背景
        幼儿园班级教学管理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儿童”,这些所谓的特殊儿童有的是因为先天的身体原因,有的是因为后天的习惯养成,有的是因为特殊的家庭状况,“特殊儿童”的存在或多或少对班级的教学管理,家园交流造成消极影响,但我认为只要转变认识,方法得当,就可以使这一所谓的“不安”因素变成积极因素,并推动班级教学管理变得更加完善和有“温度”。下面我将通过现实的真实案例对“特殊幼儿班级教学管理”这一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
        二、案例描述
        睿睿(化名)是我班中途转入的“特殊儿童”,本已经到了该上一年级的年龄,但是由于各方面跟不上进度,父母选择转入公立幼儿园再上一年,睿睿由于先天原因舌头做过手术,不善表达,且具有“自闭”特征,孤独离群,不说话,行为刻板,还经常会与其他孩子发生肢体冲突。具体表现为晨操不参与(独自离群去角落玩耍),集体活动参与性低,课堂提问不答话,课堂中随便下位躺在地板上,放学不站队,偷拿学校玩具,吃玩具,舔太空泥。面对别的孩子关注他的不良行为时,会“人来疯”强化自己的不良行为,比如别的小朋友看到他舔垃圾桶,并告知老师,他会更肆无忌惮笑着去舔垃圾桶,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动手打同学更是家常便饭。转园前睿睿就读于平阴县某大型私立幼儿园,且有因影响学校教学和家园交流被所在班家长联名签字要求退学的经历,导致该家庭与以前所在园教师存在一定的矛盾,该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以前所在园教师的“特殊”对待。
        三、案例分析
1、针对特殊幼儿家长的沟通教育工作
        (1)特殊幼儿家长容易与学校产生矛盾,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家长的“指手画脚”过度参与使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当沟通不及时就会产生矛盾。我的解决方法是先采纳特殊幼儿家长建议,继而通过实践证明家长方法无效后再与之讨论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通过此种形式家长更能对教师产生理解信任和支持。比如睿睿课上眼神游离,神情紧张,我将他耐心地叫起来回答问题,无效果后,将其糟糕表现与家长交流,孩子妈妈对教师行为持否定态度,认为他舌头做过手术,有自卑压力,应多鼓励,硬让他回答会加剧孩子恐惧。对于家长的建议我未做解释并欣然接受,第二天就真的去实践了孩子妈妈的提议,结果证明无论是怎样的言语鼓励还是肢体的抚慰睿睿的反应仍然是不说话、不站立,眼神躲避。于是再次交流后我开始采取自己的方法,先从融入集体开始,睿睿喜欢在泥地插柳条,我便安排许多小朋友和他一起插,等他在班里有了好朋友,好朋友们积极回答问题时可以带动他。渐渐地他有了玩伴,我便在课堂上安排游戏情节,果然有一天他竟然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手搭桥洞游戏融入到了课堂中,虽然睿睿仍然不会开口回答提问但本节课他没有再躺在地板上,眼神也不再躲避焦虑而是表情轻松的直到下课。通过实践家长赞同了老师的教育方法。
        (2)定点关注,坚持原则:对于特殊的幼儿,一方面要把他作为定点关注对象,另一方面在教育问题上也要坚持原则,不能采取盲目包容的特殊照顾,更不能采取不管不顾的特殊对待,此事要和家长达成一致。

比如睿睿总是沉浸于自己的游戏中和其他小朋友互动少,我就会给他安排合作玩伴,并进一步观察他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动效果,然后视情况增加玩伴,但当他把别人搭好的玩具推倒时我仍然会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并将其所有好的表现、坏的表现均录制视频传给家长,并郑重告知家长在孩子出现原则上的错误行为时老师仍然会不留情面的处理,最后家长在对比了睿睿好坏行为之后和教师达成一致,该批评就批评决不姑息,因为家长真的意识到了孩子在进步中。
2、针对特殊幼儿的教育工作
        (1)忽略“特殊性”,寻求“共同性”:诚然“特殊”幼儿确实具有各种不一样的“特殊”行为特征,然而有些“特殊”行为会因为教师或周围环境的“特殊”对待变得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应该人为的忽略这些孩子的“特殊性”转而寻找这些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的“共同性”品质。
        (2)定点关注,坚持原则:对于特殊的幼儿,一方面要把他作为定点关注对象,另一方面在教育问题上也要坚持原则,不能采取盲目包容的特殊照顾,更不能采取不管不顾的特殊对待,这里单指对待特殊幼儿。比如睿睿总是沉浸于自己的游戏中和其他小朋友互动少,我就会给他安排合作玩伴,并进一步观察他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动效果,然后视情况增加玩伴。但当他把别人搭好的玩具推倒时我仍然会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当不做操时我会采取强制性措施,即使跟不上做操也要让他加入队伍里;偷拿玩具等行为要公开批评;打别的孩子会让他道歉,并在教师监督下告诉另一个孩子学会反击,暗示睿睿你的特殊并不会成为你的保护伞,你打别人别人也会打你;久而久之经过行为上的强化,睿睿渐渐有了辨别意识,哪些行为该做哪些不该做,现在睿睿能够做操主动站队,不乱拿玩具,不打人,并能够对其他孩子口齿不清的说出“对不起。”
        (3)因材施教,融入集体:针对不同的特殊幼儿要准确把握其“特殊”之处,仔细观察睿睿的优点和缺点。可以罗列两张表格,分别记录其不良行为和合适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并逐步引导幼儿融入集体中。比如针对睿睿不良行为采取的忽略“特殊性”,寻求“共同性”,定点关注,坚持原则等方法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特殊”幼儿必须要融入集体才能使睿睿乃至整个班级获得长远发展。而融入集体的具体方法又和因材施教分不开。针对睿睿沉浸在自我世界的情况我采取的方法是,以他发明和喜欢的游戏为主导,吸引其他孩子参与其中与之合作游戏,比如睿睿喜欢在泥巴地插柳条“种树”,喜欢拼搭一次性纸杯,我便引导其他小朋友共同合作参与进来,之所以以睿睿发明或喜欢的游戏为主要内容是因为特殊幼儿需要归属感,而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引导起来也较为容易,通过实践证明其他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非常乐于参与,开始的时候是插光秃秃的柳条,后来有的孩子插上了带树叶的树枝,很快孩子们就种了一大片“森林”,包括睿睿在内所有孩子都很开心。
        四、结论与思考
        1、特殊孩子并非洪水猛兽反而能培养正常孩子的爱心,提高共享能力合作意识,和自理自立及照顾他人的能力,同时又反哺特殊孩子,使“特殊幼儿”也得到进步和发展,形成双赢局面。
        2、“特殊儿童”的存在或多或少对班级的教学管理,家园交流造成消极的影响,但我认为只要转变认识,方法得当,就可以使得这一所谓的“不安”因素变成积极因素,并推动班级教学管理变得更加完善和有“温度”,取得意想不到的班级教学管理成就和效果。
        3、“特殊幼儿班级”教学管理问题的研究考验教师的素质和智慧,有利于教师耐心的培养,信心的树立,对于培养优秀教师而言是重要契机,也是磨练教师本领,提高教师能力的好机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