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吴燕嫦
[导读] 优化幼儿科学素养,就需要重视幼儿科学素养,不仅仅是幼儿园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要求,更是幼儿家长内心深处的呼唤,而且也是幼儿教师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吴燕嫦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经华幼儿园
        【摘要】优化幼儿科学素养,就需要重视幼儿科学素养,不仅仅是幼儿园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要求,更是幼儿家长内心深处的呼唤,而且也是幼儿教师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幼儿科学素养会影响到班级幼儿的水平与素质,而当前能够提升幼儿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为借助集体、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上述的活动中增强幼儿科学素养,并在活动中积攒德育实践的经验。
【关键词】幼儿;科学素养;有效途径;培养
        【正文】一般认为,科学素养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问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并体会问题,从问题中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而在幼儿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实现教育过程中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并且体现在幼儿科学素养的最终目的之中,此外,幼儿教学还应当具备与幼儿科学素养同等重要的科学研究能力。由这一点能够说明,在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过程之中,明确与清晰的职责认知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是尤为重要的。针对幼儿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途径如下:
一、保护幼儿的质疑之心,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对幼儿成长的意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成功,当然在成长过程之中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即所谓的“碰钉子”。在心理学的定义中,问题可以理解为当事人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科学素养的目的和意义是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问题,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一直与品质。
        教师能够在幼儿遇到问题的过程之中,幼儿教师需要用感恩的心,利用真诚的态度,最保护幼儿的质疑之心,激发探究兴趣,大程度上让遇到问题的幼儿,不被困难所击倒,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活动的魅力,而教师对于存在问题的幼儿,需要以包容的眼光,理性的作出分析,而对于一部分问题颇多的幼儿,教师总是感觉很头疼,甚至不知所措,这些表现究其原因,就是幼儿科学素养的程度尚浅,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幼儿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之中,面对幼儿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要提升认识,更新观念,首先站在幼儿的角度,其次,不能一味的批评幼儿的表现,最终,导致幼儿科学素养事倍功半。因此,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解决幼儿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
二、发现生活中教育契机,发展探究行为
        教师是幼儿园科学素养的实施者与践行者,是班级进行科学素养的关键性人物。幼儿的所有事物都与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班级中的事物繁杂而琐碎,科学素养起来必定会是千头万绪,毫无章法。主要的科学素养在发现生活中教育契机,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孩子成长的细枝末节入手,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的两个方面,首先增强幼儿战胜问题的能力,其次需要不断在科学素养的训练过程之中,改变幼儿对问题的教育观。案例:在《神奇的蛋》主题活动中,我们创设了一个展蛋区,将孩子们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蛋分类摆放,让幼儿在餐后或者进区时观察,小朋友每天都喜欢过去闻一闻、看一看、照一照、摸一摸。有一天,一个孩子不小心将一个蛋打破了,其他孩子都谴责他,这个孩子很不开心。于是,就这件事情,马上引出新的探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蛋?”我让他们回家和家人讨论:用什么办法进行护蛋?并要求将自己的方法所用材料带回幼儿园,在第二天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材料进行护蛋。孩子们真的想尽一切办法,有拿一个盆子和毛巾做窝;有将它捂在肚子的;有将它放进自己幼儿园的小被窝的等等。活动结束,大部分的孩子的蛋是好好的,有两个的蛋还是破了,最后通过分享分析,总结护蛋成功与不成功的原因。在护蛋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思考、照顾,也增强了孩子做事的责任心。


(一)增强幼儿战胜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曾说:“教育需要从教师与幼儿的内心深处出发,当然只有从教师的内心深处出发的教育,才能够植根于幼儿的内心深处,而在教育中最必不可少的就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1],有效沟通能直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幼儿面前呈现的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角色,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增强幼儿战胜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够在幼儿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站在幼儿的位置上,由此可见,幼儿与教师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之中,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才能够充分理解幼儿面对问题的心理状态。
(二)改变幼儿对问题的教育观
        在幼儿科学素养的过程之中,教师需要改变幼儿对问题的教育观,这一点主要是说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科学素养之前,需要为幼儿创设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日常交往是至关重要的,师生关系就是施教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幼儿的百分之四十的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幼儿教师是与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当然幼儿教师科学素养观对于幼儿的影响可想而知。
三、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体验探究快乐
(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问题
        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正确认识问题,将问题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具体可以借助精心筹备班级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之中,传授给幼儿问题的应对之策,高效利用主题活动,就能够让幼儿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3],更加从容的面对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舒缓自己的情绪,释放学习压力,正确认识问题,不惧怕问题。赞可夫说:“儿童的全面发展是诸多因素的集合体,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这是因为儿童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活动”,由此可见,班级每周进行周小结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幼儿正确认识问题。案例:我在一个周五的下午的周小结时间里,和大班孩子进行了一场“夸夸我的好朋友”谈话活动,要求孩子向全班小朋友夸夸自己的好朋友。本来我的出发点是让孩子讲一讲别人的优点(做事认真、上学准时、爱帮助人等),然后让其他孩子学习学习,结果,芷柔说:“我的好朋友是彬彬。”还没有等她讲完,其他孩子哄哄大笑(因为彬彬的确是个令人头疼的孩子),这时,我发现彬彬本来比较高兴的样子马上变了,头也低了下去。于是,我马上制止孩子们,先让芷柔说完为什么。接下来,我和孩子说:“彬彬是不是我们大一班的小朋友?”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是的。”我又紧接着问:“那我们能不能帮助一下彬彬?”小朋友马上抢着说:“可以的。”然后,孩子们细数彬彬一些做法:中午老师一下班,就欺负群姨,自己不睡觉,还跑到广场玩,并给他方法:睡不着也要安静,可以闭着眼,可以申请看书或者帮阿姨叠毛巾等等。经过这次的团队力量,彬彬知道自己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对,也得到同伴的“真传”,后来也慢慢在老师、阿姨以及小朋友的“监督”下,行为习惯好了很多。
(二)锻炼幼儿的问题承受力
        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加强生活化教学材料的运用,充分锻炼幼儿的问题承受力,具体来说生活化的材料可以包括以下的几种类型。分别为体验式、讨论式、交流式、描述式和综合式;从主题类型划分,分为生活性主题、娱乐主题、突发主题[2]。主题活动的内容需要借助当前开展活动中的幼儿应对问题,就能够让幼儿感知到生活中,问题是无处不在的,而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材料的运用,就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身边的问题,并从问题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体验。
        结语:幼儿教师需要以幼儿为着眼点,在幼儿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灰心,不沮丧,在面对人生的重大打击的时候,能够指引幼儿在错误的问题中,认清楚自己的立场,明确事件解决的过程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幼儿教师开展科学素养的过程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关注幼儿园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更加需要引领幼儿们发掘自己全方位的能力。本篇文章首先讲述保护幼儿的质疑之心,激发探究兴趣,其次说明发现生活中教育契机,发展探究行为,最后阐述关注幼儿的参与过程,体验探究快乐。
参考文献
[1]常文芳. 谈幼师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 文理导航, 2020(14):62-63.
[2]郎丽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和发展对策——以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教育观察, 2020(32).
[3]陈木兰, 钟萍, 张炜鹏. 幼儿教师科学素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粤西为例[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