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融合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扎西欧珠
[导读]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越加的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扎西欧珠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索多西乡第一小学 西藏昌都市 854000
        摘要: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越加的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在为学生提供新鲜学习体验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而且也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前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的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引入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教学课堂更加多样化和灵活,而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如何促进的深度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小数数学教师需要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
        空间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难培养的一种能力,许多学生会对空间和平面图形感到困惑。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最佳方式是利用事物进行教学。然而,在这一教学方式中,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1】。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很好地解决,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图像、动画图像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几何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一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有详细地了解,明晓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几幅立体图,帮助学生理解图形。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课前准备好长方体、正方体的三维教学动画,结合教学内容做好课件设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设计几组动态的立体图效果,在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特点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借助三维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巩固学生对正方体棱长特点等基础知识。在这一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三维动画。鼓励学生自己总结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式。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自己动手做一做长方体、长方体,并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说一说自己在制作的过程中应用到了哪些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初步在大脑中建立起图形几何模型,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
        在小学教育中,有一种寓教于乐的理念,这非常适合学生了解教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些枯燥而紧张的教学氛围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时间久了,甚至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缺乏活力和活力的现状,为学生创造“快乐学习”的氛围。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营造氛围,主观上转移教学空间,将学生带入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氛围中【2】。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复式统计表”一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方式,其同普通统计图相比独具的优势,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内容解答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课件中插入一些动画、声音等,来激发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前搜集一些与统计图表相关的动画,并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之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动画内容时,不仅要使其与教学内容相符,还应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若是学生对课件内容不感兴趣,再精彩的教学设计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动画内容设计统计图表,要求通过观察动画内容,结论统计图表中的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给予学生一些反馈,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被动画内容吸引,能够提升其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教师之后利用动画内容设置的问题,又能够激发学生解 决问题的动力,如此,教师便实现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提升“统计表”一课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通过信息技术,解决抽象问题
        数学学习中会涉及到很多抽象的问题,教师很难通过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准确。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困扰教师的问题【3】。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向学生讲授抽象的数学问题,这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其教学效果也是极为有限的。此时,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教学与数形结合教学方式融合起来,双管齐下地帮助学生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
        以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一部分内容为例,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感觉到吃力,也容易在这部分内容上出现问题。出现这样的教学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相遇问题”较为抽象,学生的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容易出现失误。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用电子白板呈现出来,使抽象化的知识内容变成具象化的内容,促进学生的理解。如,以两种小动物为对象,使其从A、B两地相向出发,演示其相遇、相离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态图像的变化,对相遇问题中时间相同的把握,会更加深刻,之后,教师再适时以数形结合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一过程。或是借助数学例题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出示以下问题:
        小明和小强家相距2400米,两人同时从家中出发相向而行,小强每分钟走50米,小明每分钟走70米,问:他们经过多少时间相遇???
        这道题目就是典型的相遇问题。已知路程、两人的速度、求相遇时间,而且题目中还有相遇问题常见的关键字——相向而行,即可判断是相遇问题。在为学生讲解完要点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先在组内自由讨论,在讨论结束之后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学的最后,教师需要对这一部分内容做一些总结,向学生明确:在解决相遇问题时,需要借助线段图直观的解决各种复杂的相遇问题,要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相向、相背、同向、同时、相遇、相遇又相距、相距等,从重点语句中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最终找到解题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如何发挥其优势,规避其劣势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小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才能够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出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推动学生数学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艾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No.218(11):107-108.
        【2】任莉莉.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策略[J].考试周刊,2020(40):74-75.
        【3】农海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C]// 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