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学生主动学习”的金钥匙——以任务驱动法在《蜗杆传动旋转方向的判定》中的教学应用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潘勇波
[导读]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潘勇波                                                                       
        水市职业高级中学,浙江省丽水市,323000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样也翻转了我们的课堂。本文以《蜗杆传动旋转方向的判定》为例,以任务为导向,通过“三做一评”,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学习效率,翻转了课堂,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主动学习;蜗杆传动

        本次课堂知识点选自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组编的《数控加工机械基础》项目三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课题三任务一的《认识蜗杆、涡轮及蜗杆传动》,教材中对涡轮涡杆给了定义,内容过于简化,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蜗杆传动方向的判定分为三个步骤:即任务一:蜗杆传动的特点;任务二:旋向的判定;任务三:回转方向的判定。每个判定任务又有两种判定方式。
        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学好坏的关键贵在得法。以学定教,方能更大程度上的实现教学平衡。课前,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学情,通过学生的整体情况,结合个性特点制定教学设计,因材施教,因班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
        本次课题的学生来自17机械2+3班,这是由一群乐于表现、思维活跃、处事积极、团队意识强的小伙子们组成的班级,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螺纹旋向的判定,而涡轮涡杆旋向的判定与之极为相似,这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另外我们的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之江汇、微信、蓝墨云等信息化工具。
        针对以上学情,我对学生进行分组,一共分为10组,各小组编号为1─10。每组4人:制作员2名、观察员1名,记录员1名,组长负责展示。小组采用自愿组队的原则,精心分配,每组成员尽可能保证有1名同学是成绩较突出的甲类学生,2人是学习成绩中等的乙类学生,1人是学习稍有困难的丙类学生。教师参与协调,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穿插。
        本次课程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情景教学法、探索引导法,利用口诀、歌曲、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分为四大块,分别是课前学生自学;课中学生探索;课后学生创意,评价小结。学生先做后学,做中学,学中做,达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的教学目标。
一、以信息化技术为纽带,享受课前自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建,学习者是主动的获取知识,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并进行结合,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课前自学的重要意义。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以任务为导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教师将制作的微课《蜗杆传动旋转方向的判定》放入之江汇教育广场中,展示这节课的主题和知识点,利用蓝墨云提供这节课的电子导学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前完成知识的传授环节,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自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学会学习。教师通过之江汇平台的反馈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班级同学或组内成员在平台内进行初步解答,教师通过聊天记录对问题进行整合分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书,教师评阅反馈,再通过小组讨论、修改,享受自学,翻转课堂。
二、以生产实例为载体,开展课中探索
         说给我听,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明白;让我参与;我会牢记。针对记忆性知识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通过动手实践,探索研究,使之烂熟于心。

教师播放校门门禁道闸系统的工作视频,引导学生发现门禁道闸的传动机构,认识到蜗杆传动的独有特点:变向、减速、自锁。紧接着,进入任务一,制作门禁道闸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通过观察门禁道闸的工作方式,传动特点进行模型制作,再由一名讲解员上台讲解设计的模型,这既检查了预习,又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知识点——蜗杆传动的特点,继而导出本节课的主题蜗杆传动旋转方向的判定,学生“玩得”开心,课堂才有激情。
         针对知识点的学习。我设计了两个任务,每个任务又有两种判定方式,两个判定方法的方式一,我采用教材中的判定方法:即右手法则和左右手法则。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采用课前学生自学微课与电子导学案,课中教师再次运用微课来进行讲解;并且运用口诀教学法,把判断法则编成口诀,便于学生记忆和判断,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实现知识目标
         学习是一段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方为上策,所以我把蜗杆旋转了90°,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新的规律,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最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规律:蜗杆的轴线竖直放置,以轴线为中心,若指向左边高,为左旋;若指向右边高,则为右旋。这就是竖直判断法,为了突出趣味性,我把发现该规律的同学的姓氏进行冠名:如叶氏竖直判断法,并且编成口诀:轴线要竖直,左高是左旋,右高是右旋。
         不仅如此,我还将口诀编成歌曲,让学生来进行传唱:涡轮涡杆旋向的判断 轴线要竖直轴线要竖直 左高是左旋右高是右高是右旋。
         在讲解回转方向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亦是如此,在展示完左右手法则后,老师紧接着布置任务,寻找其他的新方法。此时,教师利用ppt,把所有的判定结果放在一起,把弯曲的箭头变成直线箭头,学生能很快就发现其中的规律:涡轮的回转方向,蜗杆的回转方向,与蜗杆的旋向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且两直角边相对或相背,这就是三角形法则,赵同学发现了这个规律,我把它命名为李氏三角形法则,判断口诀为不是箭头相对就是箭头相背,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新方法,以学生姓氏进行冠名,结合口诀歌曲传唱,突出了趣味性,更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度和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实现了能力目标。
         此时学生利用手机,通过之江汇教育广场进入到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答题,学生既独立答题,又可以在组内相互之间进行讨论,教师通过管理员端口关注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学习效率。信息化的手段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系统,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以实物模型为平台,开启课后创意。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知识点的终结,而是产教融合的新起点。课后,教师把蜗轮蜗杆的实物模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放,每个小组包含两套模型,分别为左旋蜗杆和右旋蜗杆。学生课后通过观察生活中蜗杆机构的应用,并按小组制作其模型,并对其他三个口诀进行歌曲创作,下次课堂进行展示。
四、以发现学生闪光点为导向,开展多维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由模型的完成程度、创意创新情况来衡量。评价先由各小组长组织自评,再由小组成员之间互评,最后教师通过之江汇教育广场上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评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以及优秀成员,并对于表现欠佳的同学进行鼓励。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是师生共同完成任务,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通过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完善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中国教育改革大系职业教育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
[2]庄西真.如何做职业教育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家祥等.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春生等.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张家祥等.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郭扬.职教名家谈职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潘勇波, 1985年7月,男,汉族,研究生学历,浙江省丽水市  讲师,从事中职机械制造技术教学相关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