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 感受联系 深化理解:美育本土化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戚雪芹
[导读] 乡镇美育课程发展应结合学校教育规律与特点

        戚雪芹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201100

        摘要:乡镇美育课程发展应结合学校教育规律与特点,因地因校制宜,分层次、系统化开展美育工程建设,注重本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结合,强调乡镇区域资源在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创新作用,使其更具有社会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本文基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石门镇杭白菊文化发展现状,结合大观念课程设计架构,分析新加坡榜鹅镇本土化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及手段,进而展开对乡镇美术本土化课程设计的路径探究。
        关键词:美育;本土化;教学策略
一、浙江省嘉兴市桐乡石门镇杭白菊文化发展现状
        桐乡是杭白菊的原产地,人文渊薮,素以“文化之邦”著称。菊花栽培历史源远流长。明末清初桐乡著名学者农学家张履祥,在其著作《补农书》[ 《补农书》原本是指清初张履祥对明末《沈氏农书》所作的补充。]中曾写道:“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古人春食苗、夏食英、冬食根,有以也。”2012年,杭白菊传统加工技艺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此观之,桐乡石门镇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笔者思考如何能够将石门镇的本土资源优势与乡镇美育课程相融合,根据此主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究。
二、大观念[ 大观念是在一系列视觉艺术观念群中起核心引领的观念,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蕴含了高度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性等特征。]视域下的乡镇美术课程设计架构
         笔者认为大观念的构成框架可以涵盖不同主题的知识内容,以基于项目的学习为方法指导,结合开放性驱动问题和以创意思维为优先发展的学习目标,联接视觉艺术与社会科学思想,将乡镇本土资源与现代美术教育手段相融合,基于美育生活化、课程设置适性化、评价功能多样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学校社区互动化等角度,围绕多个主题建构知识脉络,大观念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确定成就标准进行多维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索与研究时建立联系,激发创意思维进行自主构思与设计,在实施与交流中自我反思与评价,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并促进学习的迁移,使课程产生超越课堂教学的持久性价值,引导学生最终能够用自己的认知观理解大观念的目标。
三、新加坡榜鹅镇本土化美术课程的案例启示
        (一)新加坡榜鹅镇本土化美术课程案例启示
        课程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课程大观念,立足于榜鹅镇的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进行创意空间设计和探究,学习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水道作为榜鹅滨水步道的主体,针对不同自然元素和文化内涵进行分区设计,学生实地考察周边不同用地功能,以海滨生活体验为核心,考虑水道与邻近公园、居民区、镇中心的关联性进行空间设计。
        除此之外,课程学习中引导学生保留记忆和遗址,结合旧榜鹅镇质朴的人行桥、历史遗留步道、老旧巴士站点及步道沿线的壁画等设计元素,在不失空间设计审美性和实用性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本土历史、重拾记忆。故在乡镇美育课程开发中,可以将建筑空间设计与自然相融合,实现空间与自然的灵活连接,展现出独具地域特色的乡镇景观构想。


(二)桐乡石门镇大观念美术课程设计创新点
        课程设计围绕关注自然生态,立足于本土文化和区域资源,结合美术帮助学生以新的角度看待问题的大观念,学生通过思考关键问题:艺术创作中如何运用用不同材料、工具和视觉元素表达艺术经验和思想?怎样更好地将平面二维绘画转化为具有可行性的视觉设计方案?站在艺术家的角度,如何在作品中运用创新想法并加以实践?进而理解:艺术源于生活,人与自然共生。
        结合本土化开发的乡镇美术课程,不仅需要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调美术多元性的特质,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更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引导学生将想法概念转化为具体设计方案;思考主题作品的创作想法和承载意义。通过此次课程,学生能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和呈现调研结果;能在艺术创作中表达经验和思想;能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媒介来创造视觉可能性;能结合石门镇本土环境中的可持续、循环、时代和文化要素进行思维拓展;学生融合石门镇地域文化和个人学习经验,完整表达作品创作意义等核心内涵。课程中教师运用实地调研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反思性学习,其中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基于本土化的美育课程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 更新教学观念, 优化课程设计
        乡镇美育教学模式应从知识单向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处理和运用,能够双向灵活切换。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学习中体验不同场景以及角色的转变,并在不同环境模式下发挥自身特长及潜能实现跨学科学习,进而获得深层次的知识和创新技能,基于本土化的项目式美术课程,不仅应立足于本土优秀非遗文化和地域资源,更应结合现代教育手段促进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在理解本土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础之上开拓创新。
        (二) 创新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内容
        石门镇开发课程教学模式以理论学习和实地调研相融合。学生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核心理念出发,将景观设计、空间利用与分析、提炼、构思、设计、展示想联结;理解设计构思、平面布局结构与各类设施的设置方面应尊重住区内土地和环境及栖居者的自然属性,综合考虑空间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及周围环境的各种关联。
        乡镇美育发展应当区域统筹,不仅开发出美术非遗特色课程,也可以融合地方自然优势开发本土化美育课程;同时乡镇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走进全息场景,改变学生关注艺术的视角,统摄全程艺术,改变学生的解读形态,建构全新思维,改变学生审美感知的途径。
五、结语
        总的来说,在进行本土化美育课程研发的过程中,内容不仅需要涵盖本土文化的氛围,而且要让学生首先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因为学校艺术教育本土化策略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学习民间艺术形式, 而在于感受这些艺术形式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由此推而广之,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并理解课程的核心论点,注重过程,感受联系,深化理解;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坚 实的精神基础恰恰是我们进行乡镇美育现代化的本土化探索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钟志贤,2006.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15-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陈丽萍.乡村学校美育资源开发途径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6):116-117.
[7] 何宣慧.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的美术教学探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7(05):114-116.
[8]张丹,于国文.“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迁移[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5):112-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