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双
临江市建国小学 1346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评判学生的成才标准除了基础学科知识是否扎实之外,更多考量的是这个学生的德育水平,以及他是不是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对此,教师一定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做一个懂法、知法、守法的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也要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这就要求教师从本质也就是教学理念上就产生一系列的革新。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需要结合多媒体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学习,多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在课堂上也需要创新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
引言
办好学校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而思政课教师应当立足“课程育人”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多种途径将教育理念植根于心,外显于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探索中,不断问策、寻路,不断优化教育教学。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第一,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很片面,认为其没有语文、数学、英语课程重要,因此不够重视;第二,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感兴趣,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第三,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只是在课堂上,在课余时间很少学习;第四,学生不会学以致用,将道德与法治学得非常枯燥。
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一)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小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思想。集体如同一把筷子,个体如同一只筷子,有句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说明集体的力量要比个体的力量大得多。所以,集体意识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到集合众人的力量是大智慧,而一个人强出头只是小聪明。
基于核心素养,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故事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有益于小学生对集体的理解。例如,寓言故事“团结的力量”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心灵启发,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团结能够创造出更大的力量。班级是一个整体,需要团结才能养成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团结的动力就来自于学生对班级的集体意识。部分班级的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对班级的整体信念感缺乏,难以产生凝聚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不断地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
曾有教育家说过:“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才能发生作用。”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切实解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事件的截取、生活事件的引入、生活事件的反思、生活事件的抽象、主动实践中提升五方面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将课本上深奥的知识通过生活经验化繁为简。另外,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不能仅依靠课本教学,要善于挖掘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育内容,源于学生,源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微课了解各种交通工具在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交通运输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如何合理选择出行的交通运输工具,懂得爱护公共交通,了解安全出行常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教师还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为自己和家人设计旅行线路。
又如,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一课,在上课伊始,教师通过播放麦当劳的广告视频,让学生初识广告。接着,设计三个活动,让学生以播音员的身份介绍其最喜欢的广告,并寻找隐藏的广告,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因广告而购买产品的经历。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在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且形式多样,功能强大。课堂的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三)联系现实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道德和法治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以生活为背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同时,让学生从生活中提高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尽管将书本上的知识一字不落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接收的并不多,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似懂非懂的模式,他们理解起来也觉得很抽象。为了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为了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和道德,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随时引导学生,使学生不要误入歧途。
例如,在学习《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有些学生觉得不应该设置规则,如果设置很多规则,做什么事情都要走程序,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如果规则太多,会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这个社会脱节。学生的这种想法没有错,的确有时候规则会带来很多烦恼,但是如果没有规则呢?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交通规则,人们还可以安全地过马路吗?如果没有法律,是不是小偷偷东西不会被禁止,他们去肆无忌惮地继续这种行为呢?如果课堂上没有规则,大家都各自干各自的事情,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呢?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知识这个社会需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人们生活的环境就会一团糟,大家生活就没有安全可言,就会缺少很多幸福了。
(四)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
新课程要求德育课程应该向生活开放,向学生自我开放,成为学生生动而真实的生活世界。这就要求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要让位于师生互动;教师从“传授者”向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转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活动,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图音结合,通过微视频、赏图、表演、游戏、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师生、生生互动,实现活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正确认识广告》小组合作教学中,最具创意的环节是请小组完成“太阳帽”的广告设计,通过师生共议和学生研讨的形式,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热烈而有序地探讨着广告词设计、情境创设、广告设计理念、广告的可行性等。
又如,三年级《走近教师的教师》一课,通过在课前播放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工作最辛苦的视频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中。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列举教师的职责工作,通过片段式的角色表演,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再借助播放视频、微课等形式,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当下教育理念发生了一些的变化,德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此,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生活学习方向,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人。
【参考文献】:
[1]许冬梅.谈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率[J].中国新通信,2020(5):158.
[2]李建英.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读与写(教师),2020(7):1.
[3]刘萌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率策略[J].新一代:理论版,20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