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悦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二中 238200
摘 要:应对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是班主任必须修炼的“兵法”之一。在学校教育中,要摸着石头过河,与时俱“思”,本文就利用微班会的形式及时处理学生问题,谈几点浅见。
关键词:学生,认错,纪律,微班会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已是暮春时分,在骀荡的春风中,春服已经备妥了,孔子偕同冠者五六人,另有童子六七人,大伙儿一起去沂水里洗澡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歌咏而归。兴许是清亮的歌声,抑或是那风乎舞雩的无边光景触动了孔子的心弦,孔子从心魂深处,缓缓升起了一声叹息“吾与点也”。这段场景已经成为一段佳话,和着杏坛的书声朗朗、弦歌鼓琴,和着周游列国的一路风霜,永恒的留在岁月的罅隙中,为历史所记取。纵然这春游而归的情景,在历史上并未真实发生过,但如春天般美好的状态正是每一个教育者所向往的。
大学时代接受的教育状态也是如孔子般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然而不到半年便折戟而归,碰个灰头土脸而回,学生把你当成哥哥姐姐,于是课堂的状态便如洪水般决堤了。痛定思痛,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教育不是一颗心触碰另一颗心吗?原来初中生年纪小,自控力薄弱,不似大学生心智成熟,管理班级必须有制度的约束。于是重新捡拾起法家的那套,“法治”下的“人治”,保持与学生的距离,一切才慢慢回到正轨。
九月的校园,一树紫薇盘虬而上,枝头的花朵如风铃般摇曳,空气中浮动着花的香气,在这香气中走进教室,心情愉悦,不觉已近中午,窗外的火辣辣的阳光透着玻璃照进来,坐在窗口的女生坐立难安,几次拿书去遮挡阳光,坍塌,再摆,如是几次,我用眼光示意她下课再弄,她却安静不了一会又弄起来了,我于是批评了她,她虽安静了,眼里却写满了不满,正是上课,我就没有再说了。课后,我把她留了下来,我说,我知道你觉得委屈了,你是因为遮挡阳光,并不是故意不听课,老师不应该在上课批评你,你也是大孩子了,也讲面子,老师跟你道歉!听了这话,她的眼泪更止不住了,却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不该在上课做这件事,下次不会了。抬头发现,窗外的紫薇花开得更盛了。
班里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往往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时机。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在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之后,我决定趁着上课前的几分钟开展一节微班会。
首先,我对同学们说道,青春,是人生最美的花季,也是生命的黄金时代,也是从不懂事到懂事,想充分证明和表现自己的阶段。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不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其实我在上学的时候,也有过叛逆的时候,也会对大人的管教反感,因此赌气不学是非常幼稚的行为。但是,也决不能认为这是一点点小错,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维护班级纪律,人人有责。一支没有纪律部队,武器再精良,也是没有战斗力的。某某同学做得就很好,她虽然对老师的批评产生了抵触情绪,但却没有做出过激的行为,而是在课后与老师交流,请大家为她鼓掌!在热烈的掌声中,我看到她的脸上现出激动的神色。在接下来的课中,她听得特别专注。
接着,我请大家集思广益,思考怎样将情绪小怪兽装进笼子里。有的同学说,在生气的时候,在心里数数,从1数到50,如果还不行就接着往下数,数到100气就消了。
顺势,我又给同学们分发了早已打印好的《每日十问》,告诉同学们,在集体当中,规章制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行动的规范。
在过往的经历中,学生犯错时,我常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其中一些总会流露出痛心疾首的表情,低眉顺眼甚至是泪眼朦胧,至少也是立正站立、低头不语,让人心生同情,一番训斥结束后,说好了你回去吧。学生一转脸,下压的嘴角随着一声“嗯”,就上扬了,让人简直怀疑人生。
后来我就思索,为什么会如此。大概从他的内心来说,他并不认同我的观点,可他为什么还能表现的如此诚恳地认错呢?人和动物一样,都有防御心理和利己举动。当有人在批评和指责你的时候,你知道他的立场是对的,或他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并掌握了话语权,为求自保或减少自己的麻烦,你可能会选择用诚恳的表情去承认自己的错误,但从内心来说还是难以信服的。他有他的规则,你有你的理由,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价值观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
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我们都不知道它的样子。我们和真实之间隔了一层薄薄的雾,那就是我们的思想。为什么那部分学生在挨批时会表现得痛心疾首,而事后毫无悔改之意?因为让他们沉默不语、浑身不痛快的,不是自己犯了错,而是有人在批评他,承认错误,甚至挤出几滴泪来,可以让他尽快从挨批的环境中脱身,这一招屡试不爽。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问题的产生不可能是一方的责任,尤其不会完全是仍在接受教育的学生的责任。是谁让他切身体会到,“只要认错,就可以获得赦免”,谁就要承担这个问题的主要责任。“只要认错,就可以获得赦免”这个思维逻辑的隐藏语言有三:第一,按照这个规则,你错了。第二,规则之下你必须认错,不认错就得不到原谅,甚至必须接受惩罚。第三,如果你承认了错误,就可以被原谅,甚至可以减少或免收惩罚。但在这个逻辑中,没有解释、讨论并让犯错的学生认同这个规则的余地,不留余地的方式,就是惩罚。这应该是没耐心也没原则的表现。
规则是什么?规则是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与发展的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事准则,遵守规则是为了让彼此的生活能够更和谐顺畅;规则的运行不应该是一部分人强加另一部分人,它的产生和存在必定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规则的显性形式就是各种规章和法律。惩罚实在他人违反规则之后需要承担的后果和责任,它是提醒和警示人们要遵守规则的手段,而不是统治他人的目的或强迫他人认同规则的筹码。
为什么不耐心地解释呢?因为借助惩罚来强制认错的时间成本最低并且能够迅速见效。为什么只要承认错误就可以获得赦免?因为作为教育者的我自己并没有遵守规则。规则应该是犯了错,就需要接受惩罚;而不是犯了错,只要承认错误,就可以避免惩罚。惩罚应该以是否犯错为唯一标准,不因是否认错而有所改变。只有这样,被教育的学生的头脑中才能建立起“犯错就要接受惩罚“的思维逻辑,而不是”犯错没关系,只要承认错误就可以避免惩罚“的逻辑。
犯了错勇于承认错误是一个很好的态度,而对于学生而言,真正认同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如若不然,总会有一天他会认为评判对错比追求真理更为关键,权威和强制比争论更加有效。
为了保持教师的权威,一味压制学生,要求学生道歉,并不可取,学生极可能阳奉阴违,但也不能放过这些错误,以免有人效仿,所以我上了这样一节微班会。我想,对全班同学来说,这也是一节生动的课。微班会,借助身边发生的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用时短,易操作。每天进步一点点,记住一点点,“微”而有为。
一位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往别人身上播散阳光,首先要自己心里充满阳光。菲律宾流行着一句名言,领导者手中应该举着旗帜,而不应该拿着鞭子。这就告诫我,一个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这样才能产生无声的感召力,身教重于言传。精湛的教学艺术才是立身之本,处处引以为戒。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帕甫雷什中学》中这样写道,“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以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的目标。”学校教育,任重而道远,现在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始终铭记 “一切为了学生”,就像海边的那个小姑娘,希望“对这条有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我这样做班主任》[M].漓江出版社,2015
[2] 万玮:《班主任兵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熊华生:《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