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陶亚环
[导读] 小学义务教育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了解相应水平的法治知识

        陶亚环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六小学  024005
        摘  要:小学义务教育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了解相应水平的法治知识。如何通过同学们喜欢的方式,寓教于乐地将空泛的道德素养和空洞的法治知识,融入到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素质,是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探讨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方法,小学教育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只是关心“衣食住行”,精神层面的个人素质的提升,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才能体现一个人的高素养,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小学教育是育人之基本。在小学积极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为培养新“四有”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打好基础,为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体系构架
        小学义务教育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共12册,教学知识以与小学生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板块: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和我们共同的世界。一个板块内,按照学习难度和学生接受度的不同,采用逐渐上升的编排方式。针对刚刚入学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开设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因为低年级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并适应学校生活的关键时间点,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而且这一时期的儿童,也是正处于一个6-8岁的儿童叛逆期,加强儿童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也是十分有针对性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问题
小学所设科目中,语文、数学和英语是三门主课,所占比重较大;体育、艺术、劳动和思想道德科目等素质教育课程占有少量课时。而且临近期末考试时期,特别是到小学高年级,这些所谓的副课课时经常会被占用。这也是经常网上出现的“体育老师请假,数学老师上课“这类段子的来源基础。素质教育课堂的减少,特别是道德和法治课堂的缺失,让学生认为道德素养和法治知识的学习可有可无,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不利于道德素质培养。而且学校的不重视,也会影响授课老师的教学激情,依旧照本宣科,草草了事。久而久之,形成了授课枯草,学生毫无学习兴趣的局面,最终失去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
        三.如何正确对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学生大多好奇心较重,可塑性较强,对老师有较强的认同感,但是认知能力较弱。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更灵活、更多种多样、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同学们在生活中理解道德和法治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素养。
3.1学校加强对课程设置的重视
首先,学校在课程统筹安排上,重视德育教育的排课。只有学校从根本上加强重视,保证排课课时,才能激发授课老师的热情,保证学生的学习课时。同时,学校也要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不仅在学校可以参与学习,而且还能更多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的关键是教师。小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强烈,认为老师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一个好的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引导者。因此,加强老师队伍教学水平的建设,十分重要。德育老师需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吃透新课改的诉求,掌握更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有效的落实好国家课程,我们学校配备了专职道德与法治教师,让他们融入每次学科部的共同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共鉴互赏,打造浓厚的道法教研氛围,激发道法教师的热情,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3.3 多渠道的开展教学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的照本宣科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教师应该以更灵活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如游戏、猜谜、播放视频、听歌曲、讲故事、课前采访、中华传统文化的童谣诗歌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1 换位思考
老师和同学是一对搭档,以往固有模式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讲。德育课堂中,针对某一课件,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同学与老师身份互换,老师扮演学生;或者指定一两个小老师,让学生以老师的视角来授课,增加教学的乐趣。让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向生活学习。
3.3.2 多媒体教学
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和流媒体的丰富,学生们接触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师课堂上可以更多的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制作内容丰富、画面生动的教学课件。还可以引用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和感兴趣的综艺节目,比如《中华德育故事》、《里约大冒险》、《玩具总动员》、《开学第一课》、《开讲啦》等中外儿童动画片和讲坛类综艺节目都是不错的选择,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3.3.3 校内校外活动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学校可以利用校内自身的资源,体现课程的活动性和互动性。比如开展美化校园活动、开辟学校小蜜蜂种植园,让学生投入到实际活动中去。
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外的社会资源开展研学旅行。利用博物馆、科技馆、植物园、烈士陵园等场所开展爱国教育和中华文化熏陶;还可以和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还可以邀请解放军战士、人民警察、白衣天使、环卫工人等平凡英雄在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演。
3.4 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长的言传身教
学生们离开校园后,更多的社会生活是和父母在一起,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人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影响十分明显。网络上经常流传一句话“他还只是一个孩子”,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熊家长。家长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提高自身的素养,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榜样,不能事事都交给学校,也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的主要方向。从根本上引起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学校和家长都需要从观念上改变对德育教育的看法,从而促进德育课堂的创新,使老师更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体现育人的教育根本。
参考文献:
[1] 丛小杰.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J]. 新课程(上).
[2] 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