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特色化的几点设想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王元强
[导读]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

        王元强
        陕西省镇巴县青水九年制学校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健康和创新意识及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但是在量大面广的乡村学校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如何才能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并开创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素质教育新局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呢?现就个人工作实际和区域特点谈我之浅见。
        一、乡村学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
        1、受过去高考制度、应试教育等影响,乡村学校课程中语、数、英三科地位突出,而其他学科被“冷落”和“淡化”的局面仍未有效改观。在一些农村学校,考什么就教什么,考试科目视为“主课”、人为淡化“副科”的情况相当普遍。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成长。深层教育理论、行政性文件之于课程改革的实施如同隔靴搔痒、鞭长莫及。课改理论多有效贯彻少、要求多实践少、形式多内容少,“虚”“实”失调相当严重。
        2、学生素质和教师业绩考评“杠杆”失衡。
        在年终考核学校和教师的各项工作中,似乎“主课”是核心,材料是主渠道,实绩凭报表,终端效果一锤定音,过程管理漠然视之,只要你把学生教进了毕业考试的考场即可大功告结,哪管它素质技能有几成,这严重压抑了教师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探究和实践的积极性,也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3、师资结构缺陷对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如同火上浇油。


        乡村学校,弱、老、病、代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山里的“金凤凰”想方设法迁徙山外,山外的优秀教师很少愿意进山安家落脚,致使许多学科几乎连对教材说“会”的教师都没有,又何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呢?
        二、推进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特色化的几点设想。
        针对上述在乡村学校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此浅谈几点个人设想,敬请广大同仁指正。
        1、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上好各门课程,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学科素养、综合素养为突破口,克服素质教育虚脱现象,加快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其实,素质教育的各项培养目标都有其相应学科为基本载体;如: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思政课和心理健康课为载体;身体素质的强化训练有体育课为载体,扎实的读写基本功、较强的认知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语文、数学科这个载体……当然,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有机整合学科知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要让开设的各门课程成为“柴、米、油、盐、”的关系,并有效融合品兑出营养美味,而不是“主食”与“调料”可有可无的关系。当然,针对不同类型学生,侧重发展兴趣特长而合理调配课程的必修或选学课时是无可厚非的。
        2、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利用富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如我校地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坳,即可利用地方实践课组织家居农村、家庭种、养殖业较成功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种、养殖业方面的摸索实践,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假以时日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还能使学生慢慢的领悟劳动创造幸福的生活哲理,更使我校的素质教育得以真正落实与实施,且具有别具一格的山区味儿。
        3、以人为本,教学相长。教学是一种人与人的情感、智慧与体验的全方位的互动过程,必须以人为本,体现其人文情怀,关注其性情灵智的发展,这里不仅仅只是学生,还有教师,学生要持续发展,教师更要不断发展、提高,否则这一互动过程难以持续、圆满。
        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庞大社会系统工程”的过程中,因地理空间、经济条件、意识观念等客观或主观上的差异,致使各地的课程改进程参差不齐,效果差距明显;尤其是城乡差距更为突出。我们每一位课改实践者要充分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实际,因地制宜,把理论融入实践、把口号变成行动、把希望寄予当下。不要让新课程改革成为天涯的雷、海角的鼓闻之而不动声色,要让新课改走进校园、走进生活、走进每一位师生的心田生根、发芽、结果而桃李满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