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馨碧
四川天府新区实验中学 四川 成都 610213
摘要:差异化教学是教育体系中,根据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所组织的人才培养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促进学生特殊才能迅速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分层走班模式就是差异化教学理念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新模式,本文以初中英语教学为范例,对分层走班模式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初中英语的分层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继续教育奠定基础”,但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受学前教育、兴趣爱好、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成绩分布呈双峰曲线型两极分化。由于要照顾整体教学目标,老师无法分身顾及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也就使得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出现厌学甚至放弃英语学习的情况,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两极分化愈演愈烈。两级分化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直至以后教育阶段的英语成绩,阻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效率的提高。
二、分层走班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是大教育、一体化,也就是对班级学生实行统一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虽然这种模式的初衷是为了一视同仁、让学生齐头并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个现实,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不利教学局面。
教育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只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这一教学思想告诉我们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的目的在于如何挖掘每名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实现使得全体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而分层走班模式正是基于“因材施教”理念的教学模式:对于英语基础扎实、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增加英语学习内容,全面掌握听说读写;对于英语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调整教学目标为掌握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循序渐进的提高英语水平,通过兴趣的培养、基础的补足来逐渐赶上第一梯队的学习进度,最终实现差异化教学,整体性进步的教学目标。
三、分层走班模式的英语教育实践探讨
英语教育瓶颈的破题关键就在于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的“关注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生为本,正视学生的差异性,找准切入点,实施分层走班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中获得和自身学习层次水平相匹配的个性化教学,最终实现“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一)教学体系的走班分层
分层走班的目的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化水平,提供差异化的教学,完成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因此分层走班模式首先要在全校范围内设置“英语提高班(AB层学生)”、“英语基础班(C层学生)”,提高班有二个以上班次老师对AB层学生进行教学,基础班也有2个以上班次对C层学生进行教学,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实现整体提高的教学效果,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进入相应层次的某一个提高班,以实现学生选择老师的“双向选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层次的选择分层,在模糊学生分层的前提下完成了各个学科的差异化教学,最终实现整体性教学成绩提高。
(二)教学对象分层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分层走班模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科学分层、动态调整。在分层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对英语的学习态度、英语的学习情况、英语知识基础、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及心理因素等各方面情况,并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客观性的统计分析,将学生科学划分为A、B、C三层。A层是指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优秀、学习兴趣较强、有上进心学生;B层是指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学习能力中等、能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C层是指英语基础知识没有或者较弱,学习能力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的低于大纲一般要求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前提下,根据学习进步情况随时动态调整分层。
(三)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计划的导向,分层走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适合其基础的教学目标,这样优等生不会因为知识太简单而失去学习兴趣,基础班学生也不会因为知识太难、进度太快而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不同层次学生能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八下Unit2 I'll help to do……”为例,提高班和基础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针对A层次(英语能力优秀)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设置高一些的教学目标,在保证他们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志愿者活动”主题,撰写一篇英语专题小作文,根据自己的能力做适当发挥,教师可进行范例展示、逐一面批作文,并要求学生修改二稿、三稿等方式反复锻造属于学生自己的精品作文。针对B层次(英语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设置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要保证这些同学能够掌握这单元的词汇及“I could…;You could….”句式等基础知识。针对基础班C层次的学困生,教师可适当地放宽要求,教师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词汇拼写,并对单元中的动词短语put up等进行记忆默写。
(四)作业辅导分层
课后作业分配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直接运用知识的练习和基础练习,各层次学生都要完成;提高班学生增设选做题,难度高于必做题,解决A、B层次学生“吃不饱”的情况,基础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做。课后加强对提高班学生的思维方法的辅导,对基础班学生尽可能进行面对面辅导,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训练掌握。
(五)学生评价分层
在分层走班教学过程中,推行发展性增量评价。教师应在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改变过去以分数评价英语水平和能力的思想,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标准的评价体系,根据其达到学习目标程度给予不同的奖励反馈,尤其是C层和B层学生,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的赞许,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有压力也有动力,促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每学期末对学生本学期的英语学科成绩进行测算,按照英语成绩进行重新排序,第二学期根据学生英语成绩排名进行层次流动。
(六)教师评价分层
教师教学成绩评价系数=(班级平均分/学校平均分)-(上次班级平均分/全校平均分),根据评价系数高低作为该教师的英语学科积分依据。每学年,把教师的英语学科教学积分进行平均,根据积分排名实行走班教师的层间流动。
结束语:
在分层走班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教学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深入研究,有效发挥新模式教学法的价值与效用,确保分层走班教学法让师生受益,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冯帮,邓红玲.分层走班制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师教育学报,2018.
[2]郭爽,王世红.走班制教学班级管理的提升策略[J].智库时代,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