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5期   作者:黄丽娟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黄丽娟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中学   3630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意义。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高中历史是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思辨思维的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做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打破学生的思维枷锁,就必须培养审辨性思维,又称为批判性思维,培养质疑意识和实践精神,教会学生如何用批判思维看待历史问题。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辨性思维?成为不少高中历史教师所困扰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一论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审辨性思维;策略
        引言:在历史发展长河里,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就需要人类运用审辨性思维去看待和理解历史问题。目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依旧采取灌输式教育模式,只重视学生是否能将题目做对,忽视对解题思路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僵化,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且失去对历史的热情与兴趣。从大历史发展角度和适应新高考形式的需要,做为高中历史教师都责无旁贷要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审辨性思维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审辨性思维能力。
        一、依托教材,挖掘思辨点
        想要通过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审辨性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对思考的兴趣,面对具体的历史问题,有想要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在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思辨点十分重要,也就是研究问题的核心所在。高中历史教学,应依托教材,立足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挖掘思辨点。高中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故事,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和教育价值,同时,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课与课之间、章与章之间等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值得学生反复思考和推敲,[1]。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在开展教学活动前,仔细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其中值得审辨的要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质疑、去理解,对于教材中对历史事件表述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鼓励学生自行阅读,自主理清事件发生背景、经过、结果。
        例如,高中历史在进行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中《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一课的教学时,要渗透审辨性思维。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会发现本课内容形散神不散,主要介绍了从汉朝到明朝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不论是中央制度还是地方制度都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课本的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值得思辨的点也十分多。比如,以君权和相权的力量制衡这个点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代历朝君主都通过削弱相权来强化皇权?以及从汉朝到宋朝,君权和相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再比如,历史教师在进行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自行阅读教材,根据积累的历史学习经验,自行画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实施目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以及作用和意义,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既可以培养历史思维,也可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二、引导思考,鼓励质疑
        历史虽然不可以更改,但可以评价,历史是发展的,对历史的评价也应该是发展的。

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不再刨根问底,给予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时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笛卡尔曾说过:“怀疑一切,是追求真理的前提。”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怀疑则意味着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落实“以问促教”的教学观念,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会从得出正确答案转变为探索解题过程,从而培养审辨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1][2]。
        例如,高中历史在进行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思考。老师可总结说明:一切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背景、导火索、发展历程、顶峰、结果,引导学生依照这个思路去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结果及影响。从而培养自主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其次,再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比如,“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那么它是否也触动了“帝国”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否算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你如何理解?”由此来培养学生审辨性思维,以更好的思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三、引导总结,培养反思习惯
        历史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也应该是不断发展的,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不仅仅应该将历史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培养学生总结和反思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不再将学习到的知识作为终点,而是视为深入思考的开端。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立场、多种层面,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善于总结和反思错题和解题思路,这样在下次同样切入点的历史问题时,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形成解题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交流是双向的,而不是压迫性的、单向的[3]。
        例如,高中历史在进行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的单元复习时,先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或图表框架的形式,将本章的内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特点、地位、促进或阻障它发展的因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特点及三种不同的形态并存;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地位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当他们面对历史问题时,考虑问题的角度会更加全面,更具逻辑性。然后再引导学生反思:中国古代农业迅速发展并领先世界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代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辉煌,为何近代却落后于西方?明朝中后期,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却没像西方那样迅速发展?从而培养审辨性思维,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审辨性思维,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审辨性思维对学生日后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该摒弃灌输式教育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双向的对话关系,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用发展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从而培养审辨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许婷.高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林军.建构审辩性思维打造生动历史课堂[J].名师在线,2019,20:4-5.
[3]林良展.批判性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模式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01:46-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