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清辨明而后成文——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议论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5期   作者:方飞燕
[导读] 高中生思辨能力是否“在场”,决定了其作文过程中思维能力、
        方飞燕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中学 浙江 杭州 311200
        【内容摘要】高中生思辨能力是否“在场”,决定了其作文过程中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论证能力的水平,也决定了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作文教学中思辨力的培养提出了高标准要求,本文将从现状背景、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等多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提升议论文教学中的思辨力。
        【关键词】思辨力;议论文;写作
        行动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
                                                        ——柏格森
        如何让“思辨”这一“奢侈品”尽快进入“寻常百姓家”,使更多的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思辨能力的独立个体,这便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标准,而语文学科在语文、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注定了思辨能力的培养将成为语文作文教学聚焦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
        一、现状:似有理时还无理
        思辨作为思维品质,于日常行为习惯中形成而映照于学习活动,高中生思辨能力是否“在场”,决定了其作文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论证能力,也决定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而目前议论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本身还存在很多的误区:如文章布局的“模式版块化”,文章内容的“套用同质化”,文章思维的“理性缺失化”。如何立足凸显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两个基本点开展议论文教学,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首要的便是理清作文过程中“理性缺失”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1.看多思少浅层化
        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类信息铺天盖地,学生看得多、思考得少,部分学生出现浅表性、机械性和浮躁性思维特征。与此同时,由于图像视频的直观、浅白、快捷和省时,语言文字逐渐被简化甚至弱化,直接带来的后果便是与其紧密联系的高度抽象的理性和反思的简化与弱化,从而导致学生思辨能力的减弱。
        【案例1】如何评价“识时务者为俊杰”
        生1:“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有历史、社会限制。也许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要识时务才能保身,养精蓄锐,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许多年轻人一遇到挫折就打算放弃,所以“识时务者”也就不是俊杰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该生能初步的辨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是只停留在“识时务”之表面,为何为“俊杰”,为何又不能为“俊杰”,并没有深入思考,只流于表面。
        2.想多理少混淆化
        思辨力强调逻辑思维,强调用理性逻辑解决问题或者作出判断,但学生往往容易在作文中出现概念不清,前后论点不一,论据论证指向不一,行文中心不一等情况,其缘由便在于学生审美意识的能力高于理性分析能力,结合其年龄特性和学习局限性,情感丰富而易陷于小我天地,缺乏宏观思考力,即使文笔精美,却容易论理混沌。
        【案例2】论“乡味”
        食物,每一个生物赖以生存。而人类智慧的大脑,为其享用过的食物们赋予了一个地区的含义,这就是乡味。
        乡味是味蕾能轻易凿出来的时空通道……
        乡味是遗世独立、于天下力离乱中退身的张翰口中的“莼鲈之思”。……
        乡味是独具“治愈力”的日本咖喱。……
        乡味传承在人的血液中,因为乡味是我们所承之乡思之所处,只有吃食带有乡味,才能让王母仿佛身处故乡,还吃的故乡的“土”。
        该生有不错的文笔,全文似也围绕“乡味”而展开,却让人无法找到段落表述之间的必然联系,究竟抽象的“乡味”与具象的“乡味”有何关联,不甚明确。
        3.证多论少模糊化
        作文的思辨力是语言表达的事情,也是思维逻辑、价值取向等的综合反映,很多同学在作文过程中,能基本理解文题所要表达的意图,但在树观点而成文的过程中,却往往容易罗列化,观点一摆,材料一箩筐,似乎就把文题理解和观点阐释的任务完成了,事实上,因为论据的摆列多,而论证的实际少,往往容易使文章思辨力模糊,论证力缺乏,进而导致理趣的缺失。
        【案例3】论“乡味”
        乡味是独具“治愈力”的日本咖喱——咖喱是深夜一人独食的寂寞的味,也是家乡的味道。《四日物语》中,松隆子扮演的大学新生不小心煮了一大锅咖喱,共享晚餐的邀请又被友人拒绝,最后只能一个人寂然地吃完。好在,咖喱耐放又耐吃。咖喱于日本人的意义,是“一个星期不吃就不舒服的食物”,是“小时候不太会做饭的妈妈的味道”,是“家里一定要炖的东西”,也是“每一家料理店都有的东西”……无论是哪一种咖喱,在霓虹人民心里,都象征这“元气”和“家”。
        该语段中,材料比较新颖,排比用词都可圈可点,关键是整段只说明“乡味”是日本咖喱,可这对中心观点词“乡味”的论证意图是什么?却难以言表。
        二、思考:横观思意侧论辨
        1.思辨力概念阐释
        何谓思辨?从理论践行的角度看,比较统一的观点为思辨是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通过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对某东西的真实价值作出有理据的判断。美国思辨中心的学者把这种思辨能力分成了三个维度:分析、评价和改进。从议论文的写作角度看,这三个维度,恰恰也是问题剖析和解决的重要层面。
        2.遵循原则
        (1)融合发展原则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已明确了语言表达和思维情感融合参与的重要性,思辨能力得到提升的具体表现在于学科能力、高层次思维活动频次、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视角广度的多元提升;思维情感体验度的深度衍向。有效的思辨力写作教学,需要将思辨力的培养与语言表达,情感思维力度的提升有机融合。
        (2)意义优先原则
        写作教学中的思辨力培养,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需要有效的课堂预设和生
        成,因此,需要遵循意义优先的原则,即教学过程要有意义,倡导显性的语言学习和隐性的思维提升。
        (3)任务真实原则
        写作思辨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对自身高标准要求,在教学时间中脚踏实地,可创新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架设,却又必须拥有真实的任务要求,无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评价反思,要真实地考虑学生、课堂和教学能力的实际,布置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任务。
        三、实践:欲觅理趣须行理
        1.素材收集——揽众芳之美而酿之
        思维的对象是事实材料,材料越丰厚,思维才会更有深度和广度。因此,素材的收集、学生对素材的摄取和有效占有就成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构建的主要元素。然而繁重的课业和功利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获取素材的途径和心态已经被严重破坏了。
        而在素材的分类上,学生更倾向于具有情感性和文学性的文章阅读,相对忽视理性和思辨性文章接触,即便有,也是为了更好摘取名家名言、名篇名段。如何提升这种素材积累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笔者作了以下分类和指导:
        (1)素材分类
        大类上,笔者与学生将素材分为五大类:课内素材、课外名言、典型事件、优质评论、名篇佳作。
        因为教材文本本身便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其中不乏思辨性名篇,除却上课的文本分析,笔者要求学生将思辨性名篇如《六国论》、《五人墓碑记》等的人物、主要事迹、文章主题和作者评价进行分类概括,每课记录;课外名言警句或导入、或佐证,一直给予作文思辨有效助力,笔者要求是每日记录;典型事件是事实材料的精华所在,但学生获得来源有限,笔者要求是每周记录;优质评论和名篇佳作可以给予学生思维的触动,笔者要求是结合典型事件每周记录。
        小类上,笔者与备课组老师一起合作,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将素材分为家国情怀、青春力量、责任担当、人与自然、为人处世、传统美德、道德法制、直面现实、人文关怀、读书做人、教育心理、成长理想等十二个主要话题。
        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进行每课每日每周的记录,抄录或剪贴不限,但务必端正、干净和整洁。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素材整理过程中,老师的身影应随时闪现,或检查、或指导,使其有质量的保证。
        (2)素材使用
         素材使用讲究个性准备、小组分享,有悟有感、鼓励运用。学生持之以恒地积累,使其在每个学期都能拥有一本分类细致、材料详尽且具个性的作文素材。如果在基于能力差异的合理分组之上,小组分享交流便可以使学生拥有更多高品质的素材。
        而素材积累的最终目的不是有一本具体材料,而是有进入作文呈现和点化的可能。如对文化之风的寻觅中对孔子的介绍:
        【案例4】厄于陈蔡时那一句“立人达人”,成就了那位弟子三千的杏坛学者。
        2.阅读品评——采众家之长而习之
        阅读在很多时候主关素材的积累,而事实上,目前学生接触到的很多作文题目,均有一个材料阅读理解能力的前置,需要学生根据材料,确定自我的思维走向,确立思维的角度,这是在平时所谓审题立意基础之上,对思维方式的明确要求,而人的本质特性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生成、表现和发展的。活动情境不应徒有形式,哗众取宠,而应激活主体,激活课堂,优化主体,优化作文教学,使学生成为作为写作的主动者。因此,阅读品评是锻炼学生阅读理解和思维定向的重要途径。
        为此,笔者在和学生沟通后,设置了两个阅读品评环节:“时日谈”(课前时事评论)和“分享派”(一周阅读交流)。
        (1)“时日谈”
        基于学生有限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笔者每日都会精选时事评论文章一篇发给学生,学生进行阅读、参考,而后另选时事话题进行5分钟课前时事评论,从开始的按照学号为顺序强制实施,到一个学期后的自主报名踊跃尝试,这背后是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助推。有效利用学生的这种“功利性”,将较好推进学生思辨力的培养。
        【案例5】关于重庆公交车事件学生的部分评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人在车窗外。
        除如此极端的坠江事件外,有和司机吵架的,和司机大打出手的……
        公交车过站了还有下一站,生命过站了哪有下一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至赴江蹈海?
        (2)“分享派”
        基于读报课的“分享派”给予每位学生的是4分钟左右的分享时间,每位同学结合本周自己的所读所看,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介绍自己看的书和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想法。高中生对同学的认可非常重视,虽从开始有勉强意,但在必做和不愿出丑的前提下,学生基本都能认真准备,“倒逼”策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阅读和整理,促进思辨力的提升。
        3.写作实践——逐思辨之美而成之
        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而学生的写作实践要在繁杂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一席之位,却并非易事,因而笔者根据学生学情和思辨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采取了“整+散”“2+2”的写作训练。即语段训练和整文写作相结合,语段训练(150字左右)一周两次,整文写作两周一次。
        (1)语段训练
        语段训练注重培养学生针对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可采用话题小辩论、时事观点评论等方式。
        在话题小辩论上,笔者整理了一系列具有两面辩证意义的小话题,或男女生对辩,或按小组对辩,或分学号对辩,多变的辩论稿写作立场,让学生保持了较好的参与兴趣。需要指出的是,及时将优秀的语段作品印发学生,将更好促进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更有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
【案例6】部分小辩论话题
       
        通过让学生撰写辩论稿,让不同的思维互相碰撞,同时优化巩固,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辨能力和思维定式的目的。
        (2)整文写作
        具有思辨之美的优秀的整文写作是议论文指导教学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在
        平时的练笔中,既要立足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实际,立足教师的写作指导,也不能忽视学生思维火花的个性美。如此,既能让学生借助积累素材的力量,更好充实文章,又能有针对性的提升作文写作能力,让思辨之美更好立足文本。
        教师的写作指导既可以是审题立意、拟定标题、开头切入,也可以是阐释说明、行文结构、辩证方法,但无论哪一种,都要给学生明确指示,这样学生在征文写作中,才有可能行文流畅、思辨清晰。
        如前文所提及的“乡味”,有很好的段落,却因段落与段落之间层次不一,论证指向不明,进而混淆材料与观点的界限,这也说明了整文写作的重要性。
        4.作文评改——缮思辨之理而修之
        任何作文教学都不能忽视作文评改,其不仅是对本次作文的单纯总结分析,也是对写作方法和规律的指导讲解。同时,评改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提升的过程,而这两者皆是思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做到“功在课前”。学生自评和互评作文,前者要求指出自己的缺点和写作时的困惑;后者要求指出同桌作文的思维两点和语言表达优点。目的是让学生有自我认知和尝试以旁观者的身份发现作文评价者的关注点。
        其次要做到“细在课中”。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注定了其首要任务是解决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这便要求教师务必细致审题、批改和分类讲解,提升课堂实效。
        再者要做到“专在课后”。所谓的“专”便是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正如前文所言,学生的习作,往往有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煮成,这便要求老师在尽可能的进行作文面批,解决学生的个性缺点。
        同时,针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差异,教师需要有针对性指导,例如审题尤其是辩证性审题出现偏差的,要进行审题指导;如果是文章结构层次不清的,要进行结构指导;如果是论而不证的,则要加强说理指导。等等。
        【案例7】对于“乡味”主体结构的修改
        乡味是味蕾凿出来的时空通道……
        乡味是失意者不得已的洁身自重……
        乡味是离人心上那抹去不掉的愁……
        当然,评改之后还需要着眼于发展和提升的再写再议,如此方能更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反思:思而辨之从容行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而进行写作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思辨重理,议论文重议,教师重效,学生重趣,议论文中思辨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导之以趣,激发写作动机,激励积极思维,孕育思辨的萌芽和潜力;贯之以趣,可使学生“愤”、“悱”,使其沿着问题所暗示的“理性”暗流,使思维运动由简单问题的解决连续量变逐渐生华为复杂问题解决的质变;存之以趣,留下思索,将学生的思绪从课内延伸至课外,给学生启迪和探索的可能。
        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更多的教育者探索出更多写作教学的新思路。当然,任何新的尝试都会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需要时间来进行检验和更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如何有效提高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J].陈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2)
        【2】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高中语文教学[J].朱少山.语文知识.2015(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