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灵民
甘肃省泾川县汭丰镇同中小学 744300
摘要:识字是小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基础。但是,就目前识字教学来看,识字教学比较枯燥,需要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教育方法得不到改良,语文课堂枯燥无味,使得学生缺乏识字兴趣。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的语文教学手段,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方法进行改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探究,
引言: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是调整教学方法,实现识字教育目的的奠基阶段,只有识字教学方法得到完善,才能够为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识字学习比较枯燥,但是又离学生的生活很近,本文提出的改进思路以使得教学生活化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核心,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且在这一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直观认识字词
字词是有具体形象的艺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导入学生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导入图片音效、录像、图片、实物等,直观方式来进行教学,将字词具象化。如,通过实物导入字词,在学习“桌子”这两个字的写法时,可以将自此与实物对应起来,加深印象。这类实物介绍并没有太多的限制,也可以通过图片来展示,将生活中的物品,与字词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生活代入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习到字词。在小学学习阶段,也有很多拟声词的学习,则可以通过声音,将字词与声音联系起来,如“泉水咕咕”“流水潺潺”等之词,复杂的字词都可以通过这类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字词的记忆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身形动作来模拟字词的形状,或者是意思以多种方式来呈现字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二者之间产生对应关系,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字词的学习效率,并且这种方式有趣且直观,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知识学习习惯,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日常教学渗透。
(一)教学方法渗透
语文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但是,也可以在教学中借助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最常用的就是编顺口溜来帮学生记忆,如在记忆“影”这个字的时候可以编这样的顺口溜,“红日高高挂,照在北京城,投下三撇儿,那是他的背影。”等等之类的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同时也可以从视觉上强化字词的不同特点,来加强记忆点,让学生记忆。用明亮的色彩标记不同部分,吸引学生去学习,也可以将这些带有字词的图画或者是条幅粘在教室的一些角落或者是课桌上,来帮助学生记忆,也可以时常更换,提升认字的效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字词,多种形式都可以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字词,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习,当然这样的教学有一定的风险,还是根据学生的自身基础来进行调整,毕竟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好奇心等都不相同。
(二)教学活动渗透
有趣的教学活动是吸引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学习与文字词时可以举行猜字词、做游戏、小组竞争等等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并在这个活动中学习到字词。如,可以在学习中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猜字词,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来提升对于字词记忆的兴趣,让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记忆过程中,并且乐在其中。竞赛形式不限,但是竞赛内容却可以选择,学生近期学习到的东西,一方面巩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感受到字词的用处,从中获得认字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竞争也是很好的教学形式,可以在这种比较中学习字词,也可以在竞争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语文识字活动中。当然,这些活动依旧以识字为核心,教会学生学习字词,让更加有兴趣的学习语文。
三、识字教学进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识字课堂,这种课堂既潜移默化又深入人心,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将这一点利用起来,比如在学习《找春天》这一文时,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感受春天的气息,条件不允许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各种有关春天的植物、动物、流水景象等等,都将这些字词具象化,让学生真正身处于春天之中,让生活与字词加以联系。在学生看到这一景象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一字词,也是加深记忆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在刚开始学习语文时,都会学习蔬菜、日常生活用品等等的字词,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市场、走入超市,一起去看看,这次词所对应的物品或者是具体形象,给学生更多的识字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够学习的字词。生活是很好的语文学习课堂,可以教会学生认真观察,观察生活中会遇到的字词,提升自己的利用频率,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字词的认识。
四、结束语
字词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小学一二年级就要开始抓起,通过改良教学方法,让学生认真并且有兴趣学习,感受识字的乐趣,并且能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学习,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字词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星星 多媒体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 教师教育论坛(第一辑). 2019.
[2]张吴贞 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探析[J]. 中国教师, 2018(S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