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从重教法到重学法的备课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4期(下)   作者:闭金晓
[导读] 备课是任课教师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其备课质量直接与学生学习的质量相挂钩
        闭金晓
        横县横州镇中心学校    
        摘要:备课是任课教师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其备课质量直接与学生学习的质量相挂钩。建基于课程改革的陆续深化,和进一步地落实,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不断对教学的节奏加以调整,但无法避免的是仍旧存在一些疑问,特别是在关于对课程的准备方面上。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得它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教师的授课更加困难。
        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教”上,但是落脚点却没有放在学生“学”上,这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佳。就此,本论文将详尽探寻如何将小学语文课程从重教法到重学法的备课策略,力求让自身教学质量,赢得升阶、寻得突破。
        关键词:备课  教学  突破
        
引言
        实际上,根据《义务教育汉语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提高对语言的积累,以及拓展对语言的意识,和学习语文的基础。它明确指出,应该积极地去学习传统的方法,并且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合了有写字、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够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的口头交流能力以及正确使用母语的能力。为此,这就教师需要改变他们以往的教育方式,以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和要求,备课是与教育活动的基本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成功与否的程度,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需要改变观念,更加努力。
        教师备课不能为了备课的理论层面,应该站在实际操作层面,备课时考虑到此套教学法是否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知识的吸收度是否更好,这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是课改的需要。完成好过往重视个人教法到重视学生学法的备课观的转变,让自身的教学节奏更能帮助学生完成课业,习得更多的知识。
一、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备课的现状
        在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小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备课的态度不严谨。这一环节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是有一些教师固执地以为,日常备课过程是一种费时、费力、且毫无乐趣,即使上课前没有准备好,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为学生们上课,这种倦怠的备课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拖累了教师备课活动的开展。第二,是毫无主见地延用教职工和他人的教学计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可行性和适用性的问题,而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实际上,备课与课堂已经成为了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对备课过程缺乏教师自身的思考和研究,不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备课,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让自身的教学停留在刻板的教法上。长此以往,定会让学生对语文学生丧失了学习激情及探索欲求,无益于学生往后的语文学习道路。
二、从重教法到重学法的备课实操策略
        (一)教师在备课要做到钻研教材
        1.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官方释义
        每当我们教师在获取了一个新的文本的时候,总是会遇到文本中陌生的读音和新单词新词汇等等问题,要查字典搞清楚,不要自以为理所当然。假若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写下新单词和短语,那么必须首先要求学生正确地编写它们,以准确地掌握每个单词的写作标准中应注意的内容,尤其是在哪里开始书写和在哪里停止,这些知识问题上绝对不能随意模糊过去。
        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当中,认识本课“奏、击”等8个生字,会写“演、奏”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呢”。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每个生字,“奏”是本课的新鲜字,鉴于此,我们要通过翻看字典了解“奏”有词性,释义。“奏”字的写法同样也需要我们注意,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提醒学生以深度认识“奏”这个字,即使就是这样一个个细小的知识点,也需要老师准备的很充分才行。


        2.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为学生语言积淀提供很好的语言材料。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学习作者用词。
        例如,在备《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并感受这美妙的声音,然后通过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自发感受课文所提及到的声音是否自身亲身体验,感同身受,让大自然的声音的美感让学生自我领悟。引导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例如文中的“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以读促学,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训练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体会出文中所描述风的魅力所在。
        (二)了解学生的学情,创设出迎合学生实需的教学方案
        不管方法怎么变换,无论教师学到什么新的理论,他们更新了哪些思想,又或者是改进了哪些方法,唯一不变的,即是核心始终是教学的设计是否满足当下学生的现实需求。
        实际上,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最重要的是换位感。一方面是为学生着想,了解他们的世界,例如,自由阅读文本时,多少分钟合适?什么样的方法可以使所有学生参与小组学习?另一方面,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困难和认知冲突,并假设学生对课程准备中的所有重要问题即将出现的对种不同的反应。在选择教学策略时,我们需要找到与学生们的心理水平相一致的方法,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对《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的导入环节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是要向学生们展示一些日出、日落的图片,或者是一些其他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当教师展示世界风光图片时,便可“过渡引入”,告诉学生们其实世界是十分美妙的,从而引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及探索欲。不得不说,首先展示图片,引导解题,再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解决生字和新词。继而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从而全面地做到深入浅出。所以这些都是为了扫清学生对本文章的阅读障碍,打好字和词的基础,充分达成教法转学法的无缝转换,除此之外,还在某种程度上训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多次备课,让教学不断优化,保障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质量
        要想备课工作,做的尽善尽美,教师在第一次接触教材时,不查阅任何教学参考资料和备考材料,而是独立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通过把握文章主线,思考教学目标和基本教学方法,开展初步而个性化的备课思维,写出预先设定的提纲要点。然后尽可能查找相关资料,查阅比较,找出别人的亮点供自己使用,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案。在课程结束时,根据反思重新调整和修改课程计划,为下次教学提供蓝图。每一次学习教材,每一次设计教学,每一次教学,都不是思考的结束,而是对教学的深刻反思。对该过程中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进行了提取宝贵的思想并记录下来,这对备课非常有用。
        (四)提高备课反思的能力
        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即是就算课堂教学已经结束,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准备事项也同样结束了;关乎对课后的反思,同样也不仅仅只是对备课和教学的一种回忆,还要求教师在针对备课和教学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备课行为有一个更加准确、更加清晰的认识,以便为日后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自身的经验。
三、结束语
        就从语文这一学科出发,要想促进学生们的全方位发展,就必须在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之下,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对于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应在新课标指导下,备课从过去的教法转换为学法,一定是日后教学的重点导向。因此,教师们需要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对自身的教学备课方案加以改良,做到真正从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做到在学习中,产生师生的共鸣,最后在学习中一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晓琳.小学语文备课的求实和创新[J].语文学科教育.2015(5).
        [2]王节玉.从名师备课经验看有效备课[J].小学教学研究.2018(9).
        [3]孙娜.与名师相比我们缺少什么?[J].师道教师教育.2014(2).
        [4]王丽亚.我学名师备课[J].教师新概念.200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