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农村初中生劳动教育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柏艳飞 谢齐生
[导读] 劳动技能的形成是农村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最重要的前提
        柏艳飞  谢齐生
        安徽省马鞍山市丹阳中学   安徽省马鞍山市  243100
        摘要:劳动技能的形成是农村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最重要的前提,为了能够让农村中学生真正了解劳动的具体意义,教师需要将“教学做”三者进行有机结合,落实学生的劳动教育。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农村初中生;劳动教育

        引言:农村学生大多具有爱劳动的特点,劳动观念向来比较牢固,农村家务,田地干活等实践使农村初中生从小就已经掌握了较强的劳动能力。但随着近几年农村初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劳动观念不如之前重视,所具有的劳动技能也大不如前。本文就“教学做“合一理念下践行农村初中生劳动教育提出几点看法,不足之处还望指出。
        一、培养劳动意识,增强劳动信念
        让农村中学生提高劳动意识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相关劳动知识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由于大多数学生现在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更多时候是进行持续劳动,希望通过劳动能够改善家里的收入条件,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加优异的生活,且农村父母大多为农民,并没有太高的知识水平,从而导致农村父母对孩子缺乏一定的约束。教师需要通过在学校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学生的劳动信念,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劳动。
        农村的教学设备与城市配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能够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师需要在班级里开展相关的课程,借助相关的本地资源,向学生讲授关于劳动方面的知识。例如,在八年级的劳动教育科目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作物栽培(即农作物)内容的模块,教学目标为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了解种植的基础知识。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数人的生活为自给自足,几乎每家每户都能够自己种植食物。教师可以抓住农村实施劳动教育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参与本章节的内容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后主动进行家里所种植的蔬菜的研究,了解蔬菜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环境条件以及栽培所需要的条件,并针对某一种蔬菜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进行展示。初中生的表现欲望较为强烈,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学生大多会重视这一研究活动。向父母询问关于蔬菜的种植特点,观察蔬菜平时的生长条件以及不同蔬菜在相同环境下的长势等,还能够主动对蔬菜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在进行正式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在听完每一位学生的研究展示报告之后,除了对学生提出表扬,还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们讲述农作物种植的不易。要成功培育作物的生长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影响,遇到恶劣的天气也许这一年的劳动全部付诸东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于劳动课程学习的兴趣,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教与学相统一,对于增强学生的劳动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劳动。因此,教师在进行农村初中生劳动教育时,需要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指导下,有效进行初中生劳动意识的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的劳动能力。


        二、传授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在劳动意识加强过后,教师需要主动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可以邀请该地区种植作物或在其他方面具有突出能力的专家进入校园,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例如,现在许多农村学校会将学校的卫生工作转交给相关的保洁人员来做,学生参与卫生劳动的机会较少,无法有效的传播劳动教育的观点。学校需要改变这一现状,通过邀请本地区的卫生人员到校为学生传授卫生劳动技能。以七年级劳动教育为例,在本学年的劳动教学计划中,有一项为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为了更好地推进本计划的实施,教师可以结合卫生人员进行相关的教学。卫生人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让有效进行杂物的清理以及卫生死角的清洁,引导学生能够主动通过动手劳动,创建更加干净整洁的教师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毕过后还可以向学生发布学习任务,如进行家庭清洁大扫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因此,教师在践行三合一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劳动教育时,需要通过传授相关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好处。
        三、有趣教学实践,践行劳动意义
        教学实践也是进行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农村地区相比于城市地区来说,进行劳动教育的最大优点是具有丰富的实践基地,农田,茶田,养殖地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劳动的意义。
        例如,以田园实践为例,在进行了简单的知识教授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学期实践活动。以种植棉花为例,在新学期学习的开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作物种植到田地里,在作物生长期间,由学生自行进行相关的栽培管理,包括浇水除草等工作,直至最终作物收成。为了能够培育出自己的劳动果实,学生会对该过程引起足够的重视,确保栽培过程不出现差错。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不仅能够有效进行实践活动,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培育作物的不易,加强自己对劳动的感悟,有助于践行劳动的意义。在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进行劳动实践,真正地实现了了“教学做”三合一的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有效把握三合一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有趣的教学实践劳动,体会劳动的不易,从而帮助学生顺利了解劳动的具体意义,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也是引导农村学生实现对劳动感知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在基于“教学做”三合一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劳动,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马桥强恕中学课题组.初中生劳动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8(11):32-35.
[2]徐娟.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实起点与有效策略[J].教育视界,2019(17):41-43.
[3]张巧瑜,吴玟瑜.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劳动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J].读天下:综合,2020(29):0028-0028.
[4]尧逢莲.课程化视角下的初中生劳动实践形态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48-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