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仕玲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高新区实验学校 27110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使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文章以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渗透为研究对象,对如何利用情感教育进行课堂活动,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感教育;渗透
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课程,对学生成长具有推动作用。情感教育与道德法治教学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1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促使情感教育的渗透
在初中道道德与法治教学上,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1]。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不高,认为这一课程学习需要较多的时间,无法提升自身学习成绩,因此失去了课堂学习积极性。在当前情感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工作,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选择适合的视频进行课本知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例如,进行《法律在我们身边》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个人民群众维权的新闻:2019年4月11日,一则“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的视频刷爆网络。视频中女子坐在发动机盖上哭诉称,自己66万元买的奔驰车,提车5分钟,发动机就漏油了。经与西安利之星汽车有限公司反复沟通,她得到的答复却只是更换发动机,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维护权益。视频曝光后,网络上几乎一边倒的“讨伐”和各大媒体不断报道维权进展,让利之星4S店与奔驰公司陷入舆论的漩涡。而利之星4S店的处理方式也被盖上了“店大欺客”的印章。
展示新闻案例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是否遇到过同样的问题,遇到此问题是自己采用了什么样的措施,解决了问题。通过这一案例的展示,渗透法律内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
2生活化教学开展,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内容,利用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2]。通过生活素材与课本知识的结合,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加的贴近实际,能够促使学生良好品质与道德素养的形成。
例如,进行《建设美好祖国》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列举2020年疫情期间,学生在家上网课的这一案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家国兴亡,匹夫有责,使学生形成爱国的情感。这一内容要求学生形成关心国家发展意识与民族责任感。通过真实生活案例的运用,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与爱国情感,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国家发展与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进行该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疫情居家学习期间的感受,并分享在疫情期间自己哪些行为能够帮助国家抗疫,不给国家发展添乱。通过学生的互动学习,提升课本知识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情感与道德素养提升。
3师生互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感受或者学习上存在的疑问[3]。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的互动,能够调动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强调师生的角色,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探究课本知识,思考更加深入的内容,以此实现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
例如,进行《少年的征程》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进入青少年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互动,让学生说出青少年应该具备的担当与责任,如教师:同学们,作为青少年群体,你们认为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你们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1:我认为我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无论是哪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而我们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未来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教师:那你们认为你们承担着怎么样的责任呢?学生2:我们承担着建设国家,发展和谐社会的责任。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渗透生活化素材,丰富学生的情感。利用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琳.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才智,2020,(16):108.
[2]李冰芳.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华夏教师,2020,(08):34-35.
[3]刘艳芳.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亚太教育,2019,(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