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王慧
[导读] 生物学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其
        王慧
        靖边县第三中学 陕西省 718500
        摘要:生物学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其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实践。生物学的学习有其特定的规律、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生物学与育人价值和体现生物学学科特点的关键。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物学;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该理念旨在培养时代型人才,即立足于当下,着眼未来社会的发展,在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中满足个人生活的需求的同时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1],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课堂是呈现课程内容的主阵地。若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首先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
1.明确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容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大内容。“生命观念”是人们对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经过观察、研究、验证后形成的观点。在高中阶段主要涉及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科学思维”强调在认识事物时要尊重事实和证据,运用严谨的思维方式分析、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高中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探究”主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实验设计、方案实施及结果的分析、交流和讨论,增强对生命现象和自然规律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社会责任”是基于生物学的认识,能对社会事务、个人事务做出理性的判断,能解决一定的生产实践问题。关心科学发展和社会动态,树立生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理念。
2.落实课程内容中的核心素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围绕“三维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根据学情及教学重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并结合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引入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科核心素养实际是基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教育理念,所以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自然学科,每一堂课都能引发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思考和大自然的敬畏。但是在某一节课堂教学中又不能面面俱到地落实每一个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只能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针对性的实施。


2.1学科知识与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的落实有助于学生自然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在课程内容中,生物学概念与生命观念的联系最直接、广泛。如《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一节中,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的不同,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功能的多样性。对于该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结构与功能观的形成;在“ATP”一节内容中,因ATP中有两个高能磷酸键,且两个高能磷酸键均能断裂与重建,这样的结构决定了ATP是细胞中直接供能物质,也是生物长期进化过程的适应性表现。本节内容可落实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及物质与能量观;在《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及《生态系统及稳态》中能充分落实稳态与平衡观。每一节内容能重点落实的生命观念有所差异,需要奋战在一线教师们根据内容特点合理安排。
2.2学科知识与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的发展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对本观念的落实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可充分体现。比如在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内容时,遵循“假说-演绎”的一般过程,可培养学生演绎与推理的能力。《DNA结构和功能》内容中,通过DNA结构模型的构建,明确核苷酸形成核酸的方式、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并通过与RNA结构与功能的比较,明确DNA作为细胞生物和部分病毒类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原因,引导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同时能重点落实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
2.3学科知识与科学探究
        生物学实验是构成本学科课程内容的重要模块,对实验模块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结果分析和结论的交流、讨论的能力。科学探究依托于实验,又高于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等实践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探索欲望。
2.4学科知识与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学生的必备品格,这种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比如,在讲到免疫学相关内容时,除免疫学知识外,结合我国在“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英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生物与环境》模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结合近些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引发学生思考,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并参与环境保护。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生物学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育行业的同仁任重而道远。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J],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