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实践与应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赵爱华
[导读]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赵爱华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实验小学  湖北省荆州市434020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所以,我们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实现综合实践与应用这一单元的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教师的在“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板块,应让课堂组织和教学设计的具有探索性、创造性,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是学生的协作者为特征,让学生由学数学变为“做数学”、“玩数学”。
        一、 融洽关系是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要充分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热爱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一个亲切的称呼,一个友好期待的眼神,一个充满鼓励的微笑,都可以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畏师情绪而产生“向师性”,从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实实在在形成平等、宽容、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才有勇气畅所欲言、自由发挥,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来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求知欲。
        二、合作学习是重要方式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进行交流。如教学统筹安排时,教师抛出烙饼事件,启发学生想出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案,紧接着要求找出烙四张饼,五张饼,六张饼……的最佳方案,学生很自然地开始分工合作,再进行讨论交流,最后综合分析得出最佳统筹方法。这样为学生无形地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教师放手,学生主动。让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和经历分析找规律的全过程,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情境教学必不可少
        翻开教材,你会发现不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把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及儿童的生活背景放在第一位。

我们应该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精神,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体现教材意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以达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目的。如教学第一册“比多少”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故事,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砖,有的扛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让学生完全置身于故事情境去比较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的多少,还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小兔和小猪干活累了休息时,谁吃水果?谁吃萝卜?为什么?也可以将苹果与木头进行比较,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只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自主学习,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动手操作是关键
        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都是在动作中思维,保留有直观动作思维的特点。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达到弥补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低的缺陷,逐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算理算法。如教第一册《认识和图形物体》一课,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模型的学具,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实物初步说出各种形状的特点,如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球是圆圆的等,再通过滚圆柱、推长方体、搭积木转球、摸球等实践活动,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协同作用,感性的、初步地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已十分清晰的勾勒出立体图形的形象、最后抽象出图形已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五、课间活动不可小窥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其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极易疲劳,因此,一节课中带有放松、休息性质的课间活动是必不可少,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课间活动大约只用1-2分钟时间,好的课间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身体和思想上的放松更能让学生通过游戏律动的形式牢固掌握前面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完1-5的认识后,来一段欢快的曲子,让学生跟着跺一下脚、拍两下掌、点三次头、拍四下肩,再转动小手五次,通过活动既让学生体验到各数的多少,增强了数感,又让学生充分感到数学来自生活、源于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创造力只能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进程中培养,数学课中,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才能让枯燥的数学动起来,只有让学生活起来,让他们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造,才能最大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