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速读-细读-研读-分享”阅读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 何卉令
[导读] 我校是一所城市普通高中

         
        何卉令
         
        重庆市三十中学校 重庆  400014
        一、研究背景
        我校是一所城市普通高中,学生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缺乏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低下,获取阅读信息的途径有限,阅读的参与性、积极性都受到影响,这不仅对他们的语文学习造成障碍,也影响他们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质和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科学、严谨、规范的表达习惯,我校语文组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核心,以“文学圈”理论为指导,探索、构建“海读-细读-研读-分享”的阅读模式。
        二、理论依据
        1994年,美国学者哈维·丹尼尔斯在著作《文学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室里的声音和选择》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文学圈”概念,他认为“文学圈是以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暂时性的弹性阅读小组,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并阅读同样的故事、诗歌、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在完成独立阅读之后,小组共同决定要讨论的内容。”
        国内现有的“文学圈”模式主要是在小学开展,初中、高中开展的很少,主要是缘于高初中学生学业负担更重,阅读和活动的时间都比较少。但是对高中生来说,学校、老师组织的阅读活动可能是他们在学生阶段、在外界的压力下改变自己阅读方面存在问题的最后机会,进入大学、踏进社会,外界对他们阅读方面的强制、约束就大大减弱了,高中不能培养只会应试的机器,不能让学生被书山题海耗得失去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而且,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强,“文学圈”阅读模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他们语文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三、构建阅读模式
        我们以“文学圈”阅读理论为指导,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人,组成阅读共同体,互相督促,一起讨论,探究文本, 按照海读-细读-研读-分享的程序开展阅读活动。
        1、海读
             海读即海量阅读,我们鼓励学生以速读、浏览、跳读等方式阅读,可以翻阅目录、内容提要、作者信息、作品推荐语等,对很多书有大致的了解就行,通过这种方式便于了解大量的作品,提高阅读的速度,还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阅读兴趣所在。
         这一环节中,小组交流介绍以读书方法为主,每个组员按照不同的阅读方式读书,比较不同读书方法的得失。

        2、细读
        学生梳理初读感受,写内容提要,写阅读感受,写批注、见解、后记、人物小传等,将阅读任务成果具体呈现。
      
        3、研读
        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老师根据文本属性和学生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个角度,设计能勾连、带动全篇、全文的活动,推动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
 
        4、分享
        阅读分享贯穿整个阅读活动的始终。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在课前进行演讲,推荐阅读作品。以年级为单位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将有关作品的读书笔记进行交流展示,或确定研究主题,同学间互相探讨,或举行小说戏剧欣赏交流会,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的配音秀,定期举办朗诵会,把他们朗读的优秀文学作品成音频,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定期发布。
        四、 阅读的影响
        “文学圈”阅读模式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1.阅读兴趣有所提高。
        ①阅读作品多样化。
             随着阅读的推进,学生慢慢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他们自己推荐的书目的类型开展多样化,丰富多彩起来,有人推荐东野圭吾的作品,有人推荐严歌苓的作品,有人推荐肯福莱特的悬疑小说,还有人推荐网红作品《悟空传》《妖猫传》等,还有少数学生推荐叶芝的诗歌,蒋勋、蒙曼的诗歌欣赏。
        ②阅读活动参与度更强。
            学生阅读作品增多后,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更强了,他们自己成立一个朗读社,每周定时活动,交流朗读心得。
        2.阅读能力有所增强。
        ①明确了阅读欣赏的方向。
             学生阅读文本后,要写心得,画思维导图,逼着他们回到作品,思考、体悟、感知,逐渐从原来很懵懂的状态,走向理性的阅读思考。
        ②学会关注文本的细节。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作品的很多细微处,不再一扫而过,而是以探究的眼光去寻找、发现,以理性的思考去琢磨。
        3.阅读习惯有所改善。
        ①读书动笔的习惯增强。
             圈点勾画、做批注、摘抄,写读书笔记等,已经成为学生阅读的常态做法,尤其是学生自主选择的作品,阅读时动笔的积极性很高。
        ②阅读思考的习惯增强。
            学生读完一本书后,会与同学、老师反复讨论,还会查找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我们还定期在班级QQ群里就阅读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发言非常踊跃。
        4.合作阅读的意识增强。
        “文学圈”中通过让学生分工合作扮演不同角色来参与讨论,学生学会了怎样协调小组内的各种关系,懂得聆听多种争论与观点。“文学圈”成了学生分享、切磋、学习、体验、孕育并呈现思想的欢乐谷。学生们通过“文学圈”里的合作学习成为一个细致的倾听者与诚实的合作者,教室就成了一个充满民主化与多样化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褚树荣.黄会兴主编.开卷有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M].上海教育出版社
        [3]王清凤. “文学圈”模式下的深度阅读[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5(6)
        [4]肖艳,隆娟.美国“文学圈”模式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09)
        [5]戴勇. 论文学圈教学法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4)
        [6]姚家锐. 文学圈教学法初探[D]. 杭州师范大学2009
        [7]李姿. “文学圈”阅读模式对提高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实践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系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城市普通高中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困难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资助,立项编号:2017  CQJWGZ3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