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课堂数学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 马亚迅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先进教育理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悦纳之时

        马亚迅
        石家庄市八一小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先进教育理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悦纳之时,如何将理念转化为教与学行为,落实到课堂,促进学生发展,是解决一线教师困惑的关键问题。基于学习原理,立足核心素养,探讨小学课堂数学活动内涵、明确其特性、组织结构,以适切的学习目标为引领,以有效的活动任务为统领,以凸显数学思考为核心,以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为途径,以思辨性的认知分享为助力,达成学生认知的自主建构,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域;小学课堂数学活动;思考与实践
         引言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正从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本位转移。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对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升与超越,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传授和记忆,而是一种对话与意义的建构,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探究式或建构式的学习。为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创新教学形式,开发与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横、纵向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对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活动的再思考
         1.1何谓数学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是学习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在此活动中,学习者因经验获得而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比较持久的变化。由此推演,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指学生在数学经验(或经验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引起其心理适应性的变化过程。数学行为指问题解决的思想、策略和方法,它是基于对数学概念、规律、关系的意义理解而获得;所谓的能力与心理倾向特指唯有通过数学学习而获得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品格。它们属于行为潜能,不会立即显现,需要通过学习将其挖掘、激发出来。由此可见,学生数学认知的获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行为潜能的发展。另外,小学生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以接受人类已有知识经验为主,是在教师指导下,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学习对象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相对于人类学习,它虽然是一种简约化的认知过程,但却是学生认知与能力发展所依赖的必然活动。所以,研究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学”的行为真实发生,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小学课堂数学活动的思考与实践的价值所在。
         1.2何谓数学活动
         1.2.1数学活动内涵
         数学活动即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简称,强调“活动”一词意在突出数学学习是学生自觉、主动地构建新知识经验的行为活动,是学生依据已有经验,对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加工与分析,获得新经验(或新经验结构重组)的心理适应性的过程。如图2所示,数学结论是学习主体依据已有经验,在观察、操作的外显行为与分析推理的内隐思维并行的活动中,获得意义理解,并在应用中得以验证而获得。当然,基于学科特点,数学活动必然要以理性分析、逻辑论证等思维活动为核心。它是由教师精心设计,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活动系统,包括活动主体、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任务、活动共同体、活动工具等要素。有效的数学活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调动学习内需的同时,达成数学认知、能力及品格的并行发展。
         1.2.2数学活动特性
         数学活动是活动主体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面对新情境主动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建构意义的过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小学课堂上的数学活动具备以下特性:(1)情境性。情境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实践、个体参与、个体与他人相互影响、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社会化水平和提高能力。也就是说,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脱离具体的实践或应用环境,真正的认知能力难以形成。由此可见,学习是不可能脱离具体情境抽象存在,它是学习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

小学课堂上的数学活动就是在情境中发现、提出问题,在情境中探究、解决问题,并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进行检验、论证,从而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建构性。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经验的输入、存储与提取,而是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一个能动性的建构过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数学活动,就是通过营造现实(或问题)情境,让主体经验与客体情境产生相互影响,学习主体以其已有的经验对客体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与从客体情境中获取的新信息(新经验)相互作用,获得对新经验的认识、理解并纳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完成意义建构。(3)互动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表现为学习个体对知识内容的加工与建构,还表现为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与互助。尤其是小学课堂上的数学活动,绝非仅是学生的个体认知加工过程,而是群体、共享性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学习共同体为同一目标,在有意义的、合作性的探究、对话与交往中,进行智慧共享、认知整合和思想进步的过程。
         2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课堂数学活动的实践
         2.1以凸显数学思考为核心
         数学自身的抽象性、逻辑性及应用性决定了数学思维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因此,好的数学活动不仅仅体现在是否具有操作探究的外在行为表现,更重要的体现在是否具备抽象的思维含量,引发学生深刻的数学思考。可以说,数学思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本质。所谓思考,就是认知加工,是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时大脑的活动过程,是学生独立认识世界的途径。因此,数学活动应充分彰显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入持久理解,并能迁移应用。
         2.2以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为途径
         课堂上的数学活动在核心任务的统领下,可由2-4个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系列活动组成,且活动方式亦可结合具体内容灵活确定。尤其随着课改深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理念倡导下,大家对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情有独钟。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确实有许多知识内容需要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也存在如“克与千克”建立量感的内容,需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然而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并不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唯一途径,而是需要结合知识内容以及学情,灵活运用恰当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2.3以思辨性的认知分享为助力
         在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任务统领下,学生开展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必然会产生多样化的思维成果。展示交流学生的认知成果可以极大促进学生反思、完善原认知,促进数学结论的获得,这是数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做充分预设。当然,依据活动目标不同,其分享交流的呈现方式亦有不同。推进式呈现。即线性展示学生的作品,通过对每一幅作品的评价、分析,提出新的问题,推进活动的进程,使学生的思考与认知逐步深入与提升。
         结束语
         数学活动是小学课堂上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结论的发现、猜想、探究过程,是发展学生“四基”“四能”的必然过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数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为追求,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在课堂的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81.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3]祖丹,孔凡哲.数学必备品格的组成要素分析—基于数学家的视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2):59.
         [4]刘哲雨,任辉,刘拓,等.深度学习核心要素的提取、论证和运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3):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