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苏桂库
[导读]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

        苏桂库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蒙村镇中心小学朗村教学点   546124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在数学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成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作为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着重培养的便是学生抽象思维及逻辑能力,旨在经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具备解决数学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即为教师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于原有能力基础之上,为解决当前新问题而突破既往藩篱、创建新理念的一种思维活动,可使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和强化,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升。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搭建舞台
        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载体,也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动力,而且小学数学是一门便于设置问题的学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尤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更是要由浅入深地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思考中一步步地理解知识点,最为关键的是在思考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开发自己的数学思维,运用属于自己的思考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创新性地完成教师设置的问题。
        例如,我在讲解《平移、旋转、轴对称》这一节的时候,我会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在生活有没有见过平移的物品、旋转的物品,在自己的家中有没有轴对称的物品。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并且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阅历的不同,这就为学生创新性地思考问题找到了切入点。在学生找到这三类物品之后,我要求学生结合实物通过自己的语言逻辑来阐述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定义,这个问题地抛出更是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定义描述最为精简、准确,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搭建广阔的舞台。教师在设置问题情景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要根据所要讲解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被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高效运转,这样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引导自主探索,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指明方向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体是教师,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习惯于“等、靠、要”,这就导致学生成为思想上的懒惰者,也就不会去探究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学生的课堂学习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中以学生自主探索为模式的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在自主探索中,学生就像“走迷宫”一样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漫游,在这个过程中会加入许多自己的理解与见解,会不断创新学习方法与模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我在讲解《认识方向》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这是二年级下册教学的难点之一,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于方位很多时候比较迷茫,对于书本中的理论在具体实践中不知道如何运用。

我在将基本概念与理论讲解结束后,要求学生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面对太阳,想一想家中物品的方向,并且自主探索出一条自己能掌握的认方向的技巧,这个技巧不需要完全照搬课本内容,只要自己能有效使用即可。学生在我的鼓励下,都能自创一套属于自己的认方向方法,很多学生的辨认方法还比较“天马行空”,这也说明了小学生具有对这个知识点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自主探索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只有学生在自己探索的学习方法中去思考、去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鼓励质疑书本,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动力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时候要具有质疑精神,要对书本中的知识点以批判的心态来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灌输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生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不敢越雷池一步,最终成长为学习机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书本中的知识,敢于向权威挑战,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例如,我在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会鼓励学生对于书本中的竖式计算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思考自己有没有比这种计算模式更好的方法。在我的鼓励下,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思维,很多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通过鼓励学生对这一节知识点的质疑,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体验成功,积极鼓励创新
        青少年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其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培养需要以对知识或生活的好奇心为基础,而且当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鼓励性的褒奖时,往往会在短期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一些应试性质的题海训练,束缚了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经常问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是否可以使用其他简捷高效的方法呢”等。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好的见解,教师应给予肯定,并表扬和鼓励学生。而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也不应直接批评,而应给予他们合理、客观的评价及正确的引导,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只要教师懂得赏识和爱护,帮他们树立创新的自信心,就能让他们从中体验到创新的喜悦。
        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因此,数学教师要立足过程,重视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己任,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观察,2019(42).
        [2]郑子苹.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
        [3]陈亚军.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8(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