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探析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陈余乐
[导读] 近年来,我国小学校园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逐渐减少

        陈余乐
        金东区傅村镇中心小学 321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小学校园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逐渐减少,但语言暴力却在校园中不断滋生与发展。本文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小学数学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特点,走进课堂,通过观察、访谈与分析,总结出语言暴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表现特点。希望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能够正确认识语言暴力,警惕与反思这类教育现象。
        【关键词】语言暴力,小学数学,教师

        每一个学生就好比天生的植物,需要靠教育来修剪,但这种修剪有一个必要的前提:不要伤害学生。但是,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伤害学生以各种方式频频发生,其中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的一种伤害方式就是语言伤害,也就是教师语言暴力。
        与体罚这种对学生造成显而易见的肉体伤害的教育行为相比,教师语言暴力隐蔽性强,极易被忽视,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谩骂、讽刺、挖苦、歧视、蔑视等,对学生的伤害程度绝不低于施加在身体上的暴力,它挫伤心灵,抹杀个性,甚至造成受害的学生产生各类心理问题、使其道德一步步走向灰色边缘。[[1]张雪梅.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J]. 中国教师,2006,06:51-54.]
        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反思教师语言暴力这一问题的同时,可以发现它其实折射出了我国教育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必须承认,教师们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教师这一职业常被人们称为的“铁饭碗”,但其中的竞争压力并不小。一入职场,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绩效工资、末位淘汰这些教师圈的生存法则要求教师们必须奔跑着前进。
        青年教师们的压力尤其大。青年教师们表示,考试考的不是学生,而是他们。学生也表示,当他们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老师特别爱发脾气,没有了之前的耐心。学校中忙碌、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压力大是必然的,情绪经常起伏;数学的学科特点也让数学教师们潜移默化的对工作、生活谨慎、理性;青年教师总是在工作中寄托着自己理想。在这一阶段语言暴力比较容易发生。众所周知,学校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评定教师的教学工作,青年教师在日常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还要面对这样直白的考察,压力可想而知。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也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上青年教师自然比不过资深老教师,然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一次又一次打击着他们。
        教师的工作有着一个特性,就是时空无限性。这形象体现了教师这一工作背后的劳动付出。很多人以为教师很轻松,似乎一天上好两节课就完成任务了。实际上,下课后教师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备课工作,还要处理一些处理不完的事件,例如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生病或受伤、学校的各项检查等等。
        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自我约束的能力差,还常常影响周围其他同学的学习。教育这些孩子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与心力。
        社会给教师这一职业高期待的同时赋予了教师重压。当教师出现错误或者不足时,社会很难把教师当作一个社会上的普通的人看待,很难用一种平等的心去宽容教师。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走进课堂,通过观察、访谈与研究分析,总结出语言暴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表现特点。
一、在复习课中,较易出现数学教师的语言暴力
        在访谈中,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复习课是所有课型中最难上的一种。对教师本身来说,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也是难点,对学生来说回忆旧知、内化成框架也是难点。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在复习课时,数学教师的情绪状态远不如上新授课时来的好。“这么快就还给老师了”、“又忘记了,强调过多少次了”、“你们脑子是没有带来吗”这些语言在复习课中可以经常听见。数学教师在烦躁、失望的情绪下,常常把握不好语言的尺度,就会产生语言暴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复习课,顾名思义就是将已学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将学生模糊的知识点清晰化,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提炼与拓展,拔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管是初入职场的新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复习课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它不像新授课那样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不像练习课那样让学生体会解决一道又一道的习题后获得的成功体验,更让广大教师们头疼而又不可避免的是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遗忘,学生的遗忘在很大程度上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打乱课前安排的教学步骤,这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甚至耐心的一个考验。
在复习课中学生发生错误,常常并不是由于知识漏洞,而是学习习惯差,读题目只读一半、粗心大意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要耐心提醒学生、监督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让这些小毛病发展成为未来数学学习上的绊脚石。
二、思维逻辑能力要求较高的数学课中易出现语言暴力
        在对思维逻辑能力要求较高的数学课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的双眼仿佛自动屏蔽了那些所谓的“学困生”,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仅存在于学优生与中等生之间。教学内容的难度较大,已经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一方面想要参与进课堂,一方面又无力无助。他们得不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渐渐也会把自己当作数学课堂中的局外人,东张西望或者做一些小动作,这样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又容易引起教师的不满,由此极易爆发教师的语言暴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对班级中的一部分小学生来说过于简单,特殊的其中会有学生甚至会出现不愿意听老师讲授的情况,绝大部分的小学生可以自学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或者经过自学,在教师的讲授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合作之后很好的掌握课本知识。除了这些学生之外,也存在一小部分学生,他们在理解和接受知识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对于一些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例如数学好玩中的内容,要求他们理解并掌握,灵活运用,确实有些困难。
        让学优生与学困生组成学习小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的方法。教师即使备课再充分,他的思维方式也始终是成人的思维方式,让小学生们自己表述自己的思维方式给小伙伴们听,既可以发展他们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其他学生以一种可接受的思维模式接受知识。
三、小学数学老师在指导学生作业时极易出现语言暴力
        小学数学相较学生接来下的数学学习和小学里的其他学科而言,对作业格式规范性的要求严格许多。每个数学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做到的是字迹端正、卷面整洁,低段学生在书写等号、竖式线时要求必须要用尺划,不同类型的习题还有不同的格式要求,这些数学规范记忆起来十分繁杂。
        在三年级的一次作业中,有一题要求学生画一条5厘米7毫米的线段,在学生动手画之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画5厘米7毫米的线段,仔细画,存在1毫米的误差都不行。”作业收上来后,教师仔细量了学生画的线段后发现,有1毫米误差的不在少数,甚至有四位学生出现了3毫米以上的误差,还有一位学生画的线段竟然不是直直的。这位老师对该班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对那位画出不直的线段的学生说“把你爸爸叫过来,让他看看你画的是什么东西!”
        在访谈中当我问及为何在指导学生作业时如此严厉,她说“要让学生养成好的作业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一段时间不去抓,学生就松懈了,作业收上来你就能看出来。作业习惯还是需要老师严格要求、反复抓。这个过程有些痛苦,但对孩子未来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订正是教师的一项日常工作,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使其很难每天都上交优秀的作业,而教师的严格要求又不能松懈。在观察中,笔者发现指导学生作业时数学教师极易使用语言暴力。
        教师语言暴力对学生伤害极大,它挫伤心灵,抹杀个性,甚至造成受害的学生产生各类心理问题。同时,它还会降低教学效果和临场表现、引发学生效仿、损害数学教师形象。[[2]覃立.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11):135-139.
[3]王聪.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教育分析[D].江南大学,2020.
[4]彭伟家.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5]陈盼.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归因与对策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20.]希望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能够正确认识语言暴力,警惕与反思这类教育现象。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