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一对一”帮扶 ——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措施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潘兴发
[导读]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丰富和发展自我的教学方法

        潘兴发
        湖北省安陆市涢东学校   432600  
        摘要: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丰富和发展自我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中学生沿着正确的学习模式和学习道路前行,由此一来,学生才能夯实个人的数学学习根基,收获更多的学习自信心和满足感。学生的计算能力不足是一个存在于当下的显著问题,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薄弱。教师应该利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采取互帮互助的模式,攻克彼此的学习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学习小组,并且在数学学习小组之中采取“一对一”的互助模式,让更多的学生懂得推动各自运算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互助合作;一对一帮扶;计算能力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但是当下的初中生存在着的一项突出问题就是自身的运算能力不足。初中数学教师不能一味采取题海战术,也不能只命令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之中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互推动,克服各自的运算问题和学习难题。在此同时,学生才能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个体,又能稳固基本功,确保本人的运算能力得到重大的提高。

一、初中数学教师采取一对一合作小组的意义分析
(一)帮助学生夯实其数学基本功
初中生要懂得数学基础学习能力的重大意义。当下的很多初中生存在着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他们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在一日之间形成的。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且又能使用正确的教学模式去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克服本人的学习难题,由此在漫长的数学学习生涯之中得到更大的进步和提高[1]。
(二)令学生在彼此合作之中扫除学习难点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彼此合作的意识,在彼此合作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扫除学习难点,又能让学生对于数学运算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在打造出一对一的合作体系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懂得互助的意义,还能由此点燃课堂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得到本质的提高。
(三)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当下的初中生存在着显著的问题便是自私狭隘,有着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危险。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加懂得互助和分享的力量,在彼此互助的同时,学生的人格才能得到综合的提高。学生只有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才是完备的、成熟的、令人满意的。学生和学生之间在相互帮助的同时,又能加深彼此之间的友情,用弥足珍贵的友谊,驱散成长中的压力,学生自然能克服磨难,成长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个体。

二、初中数学教师如何推动学生提高运算能力
(一)搭配出更加合适的一对一互助小组
        初中数学教师如果希望学生通过一对一的互助小组中得到重大的提高和进步,务必要完善互助小组的模式,合理人员构成,让能力相近、思维模式相近、学习方法相近的两个学生结合成为一个小小的学习小组,并且令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在彼此的帮助和推动的同时,提高两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计算能力,由此一来,教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又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更大 的提高[2]。
(二)让学生从因式分解入手提高运算能力
        因式分解一直以来都是初中学生需要快速提高的基础运算能力,如果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缺乏强大的因式分解能力,必然造成无谓地失分。
        例如:a4-b4=?面对着这样一道基础的因式分解的题目,教师首先要让合作小组中的学生对于相关的定式保持足够高的敏感度。

该题目中出现了四次幂,如果学生用僵化的思维去处理这个问题,必然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当学生如果能把a4看成是(a2)2,那么这道题目就能在骤然之间变得简单很多,那么,学生就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由此原式=(a2-b2)(a2+b2).学生在完成到这一步的时候,如果就此告结,那么学生还是不得分的,因此没有分解到最简单。当学生看到(a2-b2)的时候,就要直接想到平方差公式,由此,原式=(a+b)(a-b)(a2+b2)。学生在处理因式分解的相关问题时,应该注意到两件事:首先学生要保持足够清醒睿智的头脑,在保持足够清醒的头脑的同时,还需要使用正确的数学概念。学生在处理每一个步骤的时候,务必要有着足够的耐心,用巨大的耐心、冷静和沉着,处理好每一道的数学步骤。教师也应该让学习小组之中的学生,在完成好最后的步骤之后,再反推后去,看一看,分解后的因势能不能转换成为原式[3]。
(a+b)(a-b)(a2+b2)=a4-b4
学生通过最后的检验,可以明确到整个的因式分解的步骤是正确的。
(三)让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入手提高运算能力
学生在处理一元二次方程问题的同时,要把解答问题的“武器库”认真地梳理一遍。公式法、直接开方法在内的求解方法都应该被学生所领悟,教师也要通过步骤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x2+50x+100=500
面对着这道题目,教师可以积极地推动学生使用凑平方法:
50x=2x×25
换句话说,25就是完全平方公式中的b
那么,b2=25×25=625
原式:x2+50x+100=500
为了凑出625,因此需要在100上再加上525.
为了维护方程的平衡,在500的那一侧也要加上525.
那么:(X+25)2=500+525
由此一来,学习小组之中的个体可以直接使用开方法,得到两个解。
在得到两个解之后,学生可以把这两个解都代入到原式之中,继而看方程能否成立,如果方程能够成立,就证明所得到的解是正确的。学生在处理方程的计算题时,更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娴熟的运算能力,由此学生才能扫除学习难题,取得进步。
确保学生从函数问题入手提高运算能力
学生要懂得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等图像。同时在处理这些图像问题的同时,增强数形结合能力,学生也要提高解题能力,由此一来,学生才能更加懂得计算的真谛和含义。
数形结合能力对于全体的初中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学能力,一旦学生缺失了这种能力,就无法在未来的数学学习生涯之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也是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问题。教师也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和状态。在诱导学生进步的同时,确保学生能迈向远方。
例如,学生在面向y=5x+27和y=2x2+10x有几个交点这道题目时,可以把运算问题和图像问题相结合,由此学生能充分地检验自我的运算能力和图像观察能力,也必然让本人能迈向更大的进步。
抛物线和一次函数的交点,也可以转换另一种问法:5x+27=2x2+10x
通过化简:2x2+5x-27=0
该题的解便是两个图像的交点的横轴,再将此解带入到一次函数之中,所得到的便是纵轴的坐标。
学生应该在一对一的小组之中,彼此合作,彼此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学习理念,较之于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梳理自我的思路和思维模式,在梳理思维模式的同时,学生自然能更加懂得如何处理这一类的运算问题,让本人的运算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素养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一对一的学习小组首先要搞清楚自我的学习思路,并且在理清思路的同时,丰富本人的学习经验,由此也能在以后的数学练习和考试之中增强学习能力,让本人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个体。

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的同时,要把一对一的教学思维引入其中,让中学生构建起相应的互助模式,推动学生克服更多的学习问题。学生要在学习小组之中增强本人的自信心和攻坚能力,又能提高个体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在完成运算问题的同时,务必要具备足够的耐心、恒心、冷静和务实心态,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能力,才能扫除更多的学习问题,确立更加强大的运算处理机制,在以后的课程之中也必然实现大幅度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宗明.提高初中学困生数学运算能力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33):36-37.
[2] 李继书.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143.
[3] 朱静静.浅析初中数学运算好习惯的培养[J].才智,2017(34):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