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段五阶
[导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段五阶
        湖北省监利市桥市镇初级中学  433326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应将新课改理念不断渗透到课堂中,以此优化教育教学活动。而在具体的实际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实现有效性,这便成为教师所关注的话题。本文笔者以初中化学学科为切入点,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兴趣;生活;实验
        化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学生初步建立化学思维的重要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局限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并以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为主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既造成课堂中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辛苦,还会造成学生的学变得更加机械化、被动化,从而导致教学的低效性。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课堂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设置教育教学活动,这样既能够促进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高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构建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是促进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构建教学情境,将课堂营造出轻松的氛围,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场,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为学习活动奠定情感基础,还能够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乐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分子和原子”为例,由于分子和原子是抽象的微观概念,如果仅仅依靠宏观物质的变化现象分析去诱发学生思考,则容易使他们产生认知障碍。为了使学生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笔者首先创设趣味化情境,即:在教室内喷洒花露水让学生闻,这样的小实验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运用了多媒体投影技术播放食盐分散在水里的实验,这样的图象、声音再次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可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他们构建趣味化情境,既能够给学生多种认知体验,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他们后续学习活动的展开奠定情感基础。
        二、设置问题,唤醒思维
        问题的设置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课堂问题,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有效联结,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逐渐建立化学思维,提高他们的化学认知水平,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从而使他们在化学学习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以“水的组成”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氢气的性质以及检纯方法,笔者首先播放“氢气爆炸和燃烧”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完成笔者所设计的问题,如:氢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什么?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做什么?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既唤醒了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还使他们了解到“氢气在空气或者氧气里燃烧能够生成水”这一化学知识点。此外,笔者还演示了水的电解实验,并提出问题,即:水在通电的条件下有无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分析这样问题过程中,既使学生认识了水分解这一化学变化的实质,还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深入认识水的组成。可见,将问题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够给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从而促进他们的化学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三、渗透生活,引发共鸣
        化学知识来自生活,并作用到实际生活中。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鉴于此,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中渗透生活因素,这样既能够使学生融入到熟悉的生活中产生情感层面的共鸣,还能够以生活现象或者生活问题为出发点,不断揭示化学原理,进而加深他们对抽象化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以“燃烧和灭火”为例,为了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笔者首先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提出:“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燃烧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益处,同时也可能引发火灾”。在此过程中,笔者展示生活中燃烧现象的视频,由于这些场景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便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燃烧是把双刃剑,进而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也推动了后续学习活动的展开。可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因素,既能够唤醒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有效用”,还能够将课堂置于生活的背景下,从而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有序的开展。
        四、展开实验,完善认知
        实验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环节,也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过程。因此,在构建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应以具体的操作实验为主,不断指导学生展开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从实验猜想到得到结论的整个过程,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他们的感知觉、思维等认知都参与到实践过程中,还能够以具体的实验主题为主,不断使他们掌握化学原理,从而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以“燃烧的条件”为例,为了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笔者首先以演示实验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烧不坏的手帕”等实验现象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随后,笔者进行追问,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样的问题唤醒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并促使学生在思考、分析这一问题时强化了对燃烧条件的理解。紧接着,笔者引入“灭火的原理”这一主题,为了探究灭火的原理,笔者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指导他们展开实验操作活动。这个开放式空间给了学生主动操作的机会。在此基础上,笔者设问,即:你们选用了哪种方法“灭火”?有的小组提出“降低温度”,有的小组提出:“隔绝空气”,而有的小组则从可燃物的角度思考的。通过展开演示实验或者学生自主实验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认知,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认知得以发展。
        五、小组合作,提高水平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这样一来,既能够使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更多、更广、更深的思维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学习水平。
        以“水的净化”为例,为了通过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合作,使学生了解水净化的几种方法,笔者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报告等方法,使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净化水的几种方法。此外,对于过滤操作的训练及其方法掌握,笔者采取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实际操作,学生互评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的方式。在整个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笔者充分放手,使学生发挥了其自身的主体作用,还使学生从做中学,不断促进知识的构建与形成,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理念不断渗透到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更新了教学方法,优化了教育教学体系。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而言,考虑到初中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微观性与抽象化的特点,使得学生的认知与所学知识产生矛盾。对此,教师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活动。从以上实践能够看出,通过情境的积极构建、生活因素的不断渗透、问题的巧妙设置以及实验活动的积极开展,既能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发挥能动作用,还能够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从而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勇.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3):166-166.
        [2]唐秋林.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4):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