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陆小刚
[导读] 众所周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陆小刚
        重庆市开州区白桥镇上桥中心小学   405447
        摘要:众所周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解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解题能力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解题的水平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再者说,数学学习本就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缺乏习题解答,就会导致数学基础不牢固。而教师们越来越缺乏这一方面的教导,只是重视学生能否做出题,解出答案就是对的。这种想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应该重视的是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基本概念;学习思维;解题技巧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技巧。而不是过分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加强训练。俗话说,熟能生巧。特别是对于数学这种概念性极强的学科,它更注重的是解题的技巧。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数量之后,才会在解题能力上有质的飞跃。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够快速解题?因为他们练的多了,已经知道了某些类型题的解答方法。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向学生讲述最基本的知识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随后教师应结合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同时还应注意锻炼学生的学习技巧。今天我就来探讨一下怎样提高小学生解题能力,希望有帮助。
        一、正确理解基本概念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太过于注重计算的重要性,重点去培养学生对于公式的理解以及应用。却导致了学生忽略基础知识以及概念的学习,这样会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所以有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会大意粗心,丢掉一些不该丢的分数。这些都是因为基础不牢固,只会机械式的解题。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基本概念。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未来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深厚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提高解题的自信心,题目中的已知概念完全掌握,自然做起来得心应手。
        例如,我在“因数与倍数”这节课的讲解时,我会注重对学生基本概念的讲述。首先,在课堂上课之前,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学习一些基本的内容。课堂上,先把上节课的内容复习一遍。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牢固。然后再开始本节课的讲解,我会先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很多学生都疑惑的摇摇头,借着这个机会,学生有一定的问题,求知欲望极强。这时候我给他们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你的同桌有四个苹果。他的苹果是不是你的双份?这个双份在倍数中就是两倍。我会多用这样的例子来给学生加深基础概念的印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不断的给他们出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意识到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可以有效的引入信息技术直观的向学生讲述相应的数学知识,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进行知识讲解,培养学生的感知意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便利。
        二、培养学生学习思维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通过不断的日常练习,巩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形成缜密的思维模式。这时候思维的严密性会影响学生做题的水平。很多学生跟我说在考试的时候会粗心大意。这就与他们的思维模式有关系,思维不够灵敏,往往会顾此失彼。也见过许多学生在考试之后,教师们讲解完习题,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会了。可是他们没有真正掌握解题的方法,这就是一种惯性思维。很多学生在遇到陌生的题目时,就会手足无措。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例如,我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会提前做好课件。在上课的讲解中,我会先用课件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上不停的进行提问,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课堂参与度。我也会给他们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有一道题是这样的,现在有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长方体六个面中有两个面是已经确定的。正方体有一个面是已经确定的。这个时候需要学生去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解,其实这就需要学生有着很强的学习思维。他们首先要联想到之前学习的知识,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将他们与新知识结合即可。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注意适当结合相关的问题,进行知识讲述,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层次,在教学时分层教学就是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原有的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在教学阶段的主体能动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敏感性,因此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分层教学,将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方法,同不同阶段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结合起来,联系起来进行教学,逐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突破自身的学习瓶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便利。
        三、重点学习解题技巧
        数学学习过程中,解题技巧是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最重要原因。现在的一些题目,更重要的是去考验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往往不会太简单就能够解出来,它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计算以及研究才能够得到最终答案。涉及到的知识点也不会单一。这时候就需要学生拥有一些技巧或者解题方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解题效率。因为不同的题目,运用的解题方法也不同,涉及到的知识点也不一样。教师还可以适当结合相关的例题进行简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相应的便利。
        例如,我在进行讲解“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题。在课堂上的时候,我会边给学生讲解知识,边进行提问。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之后,我将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的任务不同,为了防止学生抄袭。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0.25×4/5+0.6-0.3等于多少。这是一个检验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概念的理解,同时,学生还要掌握基础的四则运算法则。这个时候我就教学生,可以运用化分法或者化小数法。比如,可以将所有的小数化成分数,再进行四则运算。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若采用死板的理论知识教学方式,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同时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由于较为笼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不足,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可以适当结合相关例题进行教学,在近年来的数学教学时,学生的运算能力是重点的考察内容,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可以结合相关例题,使学生知晓基本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具体的知识内容,结合相关的例题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述例题的解题技巧,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在教学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相应的便利,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教师们要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解题能力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概念,其次要加强练习。最后再教会学生相对应的解题技巧,让学生的解题水平有着质的提升。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适当讲述知识的重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便利。
        参考文献:
        [1]张承义.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及解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7(S1)
        [2]王春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J].电子制作,2014(18)
        [2]纪振辉.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