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江
广西省 大新县雷平镇车站村完小 532312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并且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新活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达到启发学生的作用,还能够将学生与教学环境建立有效联结,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学目标;兴趣
数学知识往往以数字、符号等形式呈现出来,这对于学生而言难免会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枯燥感,并且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未完全成熟,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会产生思维障碍。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容易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呈现出低效的趋势。而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出来,顺应学生认知的发展,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主动、积极,以此推动学习活动的积极开展。
一、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误区
1.情境流于形式
为了落实新课改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将情境教学渗透到课堂中,但未对情境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往往出现了不切实际、流于形式的情境,这些情境既不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流于课堂之外。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而言,首先应对情境建立一个清晰的架构,其次,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优化情境的构建,以此使情境真正为课堂教学所服务。
2.情境偏离重点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把握教学的重点是教师构建情境的前提。部分教师虽然能够对情境教学建立清晰的理解,并且将情境教学渗透到课堂中,但是由于教学偏移了重点,使得情境教学并未达到实际效果。此外,教师只重视了学生的兴趣所需,将数学知识赋予了趣味化的特点,但这种片面化的情境构建则容易使教学活动呈现出低效的态势,以此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3.情境内容单调
在小学数学实际课堂中,很多教师还存在着教学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狭窄的问题,并且有些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如果这种情境重复几回,则无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况来设置情境,同时,需要重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并以此使学生参与到他们喜欢的情境中,这样既能够使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能够使课堂情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教学活动赋予趣味化的特征。
二、创设数学情境的有效策略
1.构建“悬念式”情境
“悬念式”情境是指在数学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以问题为载体而构建的情境。尤其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构建“悬念式”情境,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产生较为渴望的学习需求,还能够使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使他们不断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此外,通过“悬念式”情境的积极构建,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以“分数乘法”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并使他们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笔者首先设计“悬念式”情境,由此引发学生的疑问,即:把9+9+9+9+9改成乘法算式,把0.2+0.2+0.2+0.2改成乘法算式,这样的问题便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了他们的原有认知。由于学生对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有了一定的掌握,进而回答了这些问题。
在此基础上,笔者出示题目,即:1个占1张彩纸的六分之一,3个占这张彩纸的多少?这样的问题便使学生的思维顺利过渡到分数乘法的学习活动中,进而使他们通过图示的方式认识到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由此可见,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构建悬念式情境,既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主动,还能够推动后续学习活动的积极展开。
2.构建“游戏式”情境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对此,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既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积极探索。同时,以游戏活动为学习活动,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具有活力,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此使学生达到“学有所乐”的目的。
以“确定位置”为例,为了使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并使他们能够根据平面图确定图中任意两地的相对位置,笔者以问卷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其中,以书店为中心点,同时,提出问题,即:商店在书店的什么位置?邮局在书店的什么位置?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主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探究方向。于是,笔者便组织学生展开游戏活动,让学生经历“迷路、寻找某地、救援、寻宝、定向越野”等游戏活动,使他们精确地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在游戏情境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游戏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最后由小组进行讨论、汇报。此时,笔者便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提供相应的信息或者学具,让学生实际操作,初步感受,以此确定宝箱的位置。通过这一游戏活动的积极展开,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使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得到不断增加,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还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以此使学习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构建“故事型”情境
小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学习自觉性较差,这便需要外界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而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并且将数学知识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给学生情感层面的冲击,使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此外,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也能够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理解知识、获得知识,从而使他们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
以“分数基本性质”为例,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真假分数,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为了使学生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并使他们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笔者首先构建了故事情境,并提出:古时候,一位王爷去看山上看习武的儿子,兄弟几个看到父王便围了上来。王爷给他们带来他们喜欢吃的大饼,说着取出第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两份,给老大一份,此时,老二说他想要两份饼,于是王爷将第二块饼分成四份给老二两份,随后,老三想要三份饼,王爷便将第三块饼分成六份给老三三份。这时,笔者提出问题,即:几个兄弟分得饼一样多吗?处于课堂中的学生便产生了较强的好奇心,并针对“王爷分饼”这一故事情节展开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在视频中能够看出每个兄弟最后得到的饼一样多”,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每个兄弟得到的份数不同但最后的结果是同样的?”这时,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揭示了教学主题,并引导学生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而使每个学生从讨论、交流中寻找到分数的基本规律。由此可见,构建“故事型”情境,既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出教学主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还能够给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使他们的学习行为不再局限于教材中,以此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层次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是学生通往数学世界的桥梁。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作用,并利用情境教学法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进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内容的丰富化、活动的多样化,以此使数学学科成为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
参考文献:
[1]董杰.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2016(10):74-75.
[2]李春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的探讨[J].教育:文摘版,2016(4):1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