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链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梁敏
[导读] “问题链”主要来自问题情境的构建

        梁敏
        重庆市第三十二中学校
        摘要:“问题链”主要来自问题情境的构建,与化学知识相结合,呈现化学教育思路,引导学生从问题驱动中落实深入学习目标,锻炼学生的化学品质与科学精神。现针对高中化学问题链构建实践进行总结论述。
        关键词:问题链  高中化学  高效课堂
前言:化学课堂教育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要提升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与运用,促进学科素养的提高,论文凭借“问题链”教育模式,以问题为驱动,以问题来构建教育情境,使得学生从问题中掌握化学、理解化学、使用化学。
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及时发现问题
1.形成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老师应当指导学生在预习结束后完成课后的训练题目。学生预习并不是单纯的阅读就可以了,应当将教育资源、教育大纲与各类辅助学习材料中的问题总结起来,构成一个问题大纲,然后带着这些整理好的问题去阅读课本内容,理解内容大概意思。带着问题阅读远远比不带问题阅读更加有效,老师应当循序渐进的引导、监督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得学生会自问:我从所阅读的内容中能够获得什么样的答案?资料中有什么值得我惊讶的内容呢?我有这样的结果是怎么获得的呢?化学科学家是历经了什么才能够获得这样的结果?有没有更加有效的办法来印证这一理论?学生一边读一边思索一边找出答案。这样积极自主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育效果。
2.形成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
学生要懂得写,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有问题的地方记录下来,总结归纳成为一份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在课前翻一番,加深记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倾听老师的教育,也能够推动自身的化学学习,及时提出自己笔记中的疑惑,记载老师给出的回答,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也会有根据。
3.形成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生应当善于思考。教育使得学生发现了学习的方式,但是有没有思考决定了学生最后能否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常言道:“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应当教导给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得学生学会怎么发掘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长期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要能够慢慢明晰学习目的与学习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务必学会科学的学习方式,建立自己的思维导图,构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懂得把握课本关键,学会归纳与总结[1]。
二、以真实评价来构建“问题链”,促进化学知识与问题情境的结合
        化学知识具备较高的运用新,而真实评价源自化学知识、化学技巧,构建课堂任务情境,使得学生从中掌握化学知识、应用化学技巧解决相应问题。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密切,化学知识自身结构化特性,能够更加有效的与问题情境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比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关于氯气有哪些特点?假如简单的讲解氯气,学生无法有效的了解与认识氯气的特性。可是,假如老师设计氯气泄漏的教育情境,通过相关视频与讲解,来凸显氯气泄漏情境的真实性,从中来剖析关于氯气的知识内容,能够有效提升机教育效果。在某处高速中,槽罐车因为交通事故出现氯气泄漏,黄绿色气体喷涌而出货,并且在风的影响下,朝着稻田周围的乡镇飘散而去。在高速中,有人呛得难受,眼睛睁不开,呼吸困难,救援人员通过包裹石灰水的毛巾捂住口鼻进行救援工作。第二天,绿油油的稻田变得枯黄,周围乡镇有人因为氯气中毒死亡。

与真实的问题情境相结合,老师在课堂中对氯气的特性进行分析:第一,从画面中可以了解到,氯气是黄绿色,从直观的画面中可以得知,在遭遇氯气泄漏时要反方向跑,戴上防护口罩,依据刺鼻性气味能够了解到氯气的物理特性,采用石灰水来抵抗氯气,可以发现氯气与水、氢氧化钙等之间的化学作用。从中可以了解到,在直观的生活情境评价中,使得学生掌握氯气的基础特性,加强对氯气的正确防护[2]。
三、以整体化思维来构建“问题链”,加强对化学课程知识的了解
        在落实新课改过程中,整体化学课程知识体系能力的锻炼,应当从课程知识与体系化方式的学习中来形成。此外,关于化学,也应当使学生从化学课程知识中提高整体化思维。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之一,更是高考必考题目。电化学知识,对于一些学生容易遭到思维定势的干扰,而无法科学、全面、正确的解答题目。所以,从电化学知识网络结构化剖析中,使得学生从整体化思维来了解化学情况,掌握化学的本质,解决好化学变化与能量守恒的联系。比如,在锌棒与硫酸新溶液、铜棒与硫酸铜溶液,在电极导线连接与氮氧化钠溶液形成电解池装置,对于这一装置,怎么辨别正负极?电极材料是否可以用石磨、铁来顶替铜?原因是什么?关于这一种类的题目,应当从整体化思维来剖析问题链,突出锻炼学生整体化思维。关于电极反应式,可以从电化学平衡关系中来探究,同时依据相应知识循序渐进的解答题目,打破传统对微粒放电流程的思维定势。此外,关于高中化学中微粒浓度、电化学、化学平衡等题目得分较低的情境,与学生对化学问题思维定式有着不小的关系,凭借整体构架,指导学生从大局上了解化学原理,掌握整体性思维,解决化学“问题链”。
四、以化学史来设计“问题链”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化学知识与化学教育的结合,还能够采用导入化学史知识的方式,使得学生认识化学课程,提高化学学科素养。化学史是构建在化学基本概念前提下,通过对化学课程知识点的分析,借此形成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全面了解,以提高学生的学科品质为目的,推动学生合理、正确化学观念的构成。在“氮肥的生产与运用”这一内容学习中,对于氮肥知识,可以渗透化学史,使得学生掌握化学的发展过程,从化学史中学习化学知识,形成化学学科意识。在化学史中,合成氨工艺具备跨时代意义。在1909年,哈伯运用锷作为催化剂来制作氨,将氨运用到农业生产之中,推动氮肥的运用,有效提升了粮食产量,使得世界上无数人因此摆脱了饥饿的困难。但是,关于氨的形成,怎么将空气中的氮气进行运用?从工业生产中,关于氨气为什么无法直接运用到农业氮肥中?因为氨气溶于水,而氨水的组成无法作为氮肥来直接运用。所以,可以通过氨与酸的化学反应,生成 铵盐,比如,氯化铵、硫酸氢铵、硫酸铵等等,但是,在运用铵盐作为氮肥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氮肥的运用效果。实际上,在对氮肥的解析与化学史的展示过程中,能够使得学生明白“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不但能够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又能够伤害到人类,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在化学史与化学问题链的融合过程中,可以使得学生从化学课程启迪中,提升化学课程意识,刺激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3]。
结语:“问题链”教育设计与运用,它的重点在“问题”的发掘与运用上,从“问题”出发,来进行课程构设,凭借“问题”来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理解化学、运用化学,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目前,高中化学学科教育,应当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化学知识、化学技巧、化学实践与方式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在总结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到化学知识体系的特征,充分体现“问题链”教育方式作用,凸显学生主体,构建化学教育情境,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形成化学观念,推动学生化学学科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萌. 创设情境,激活初中音乐课堂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31).
[2]何艺. 创设情境,激活音乐课堂教学[J]. 学苑教育, 2019(7).
[3]林芳. 初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情境创设研究[J]. 学苑教育, 2018, 000(005):82-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