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韦华静
[导读] 传统数学教学和创新数学教学设计都离不开高效这个核心。

        韦华静
        广西省河池市都安县下坳镇板买小学    530707   
        摘要:传统数学教学和创新数学教学设计都离不开高效这个核心。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教学的高效、课堂进展的高效和学生学习的高效。在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素养,提升自身教育理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补足目前数学课堂中存在的各种短板,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预期效果,为学生高效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现就小学数学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进行了以下四点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分析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枯噪乏味的数学符号、规则理论和概念法则,很难让学生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效果令人堪忧。小学阶段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他们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充分强化责任意识,对有效教学进行全面研究和探索,不断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一、优化课堂用语,改善传统师生关系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师生关系一直相距较远,教师在课堂上严肃的表情和言语让学生们有畏惧感,也使得课堂气氛变得紧张压抑,体现不了小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使小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魅力。要活跃课堂氛围、改善师生关系,先从语言做起。教师要注意到,良好的课堂用语是进行精准内容讲解、有效给予学生评价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较疏远的师生关系的关键,但是从目前的数学教师课堂用语情况来看,还存有较多的问题,例如课堂用语不够幽默、不够温情、过于严肃等等。如果教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授课,那将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效果。
        例如教授《认识时间1》一课时,教师可以拿出挂表,提问学生是否认识时钟现在显示的时间,并说出是如何看出来的。提问的时候可以适当与学生进行肢体接触,如拍肩膀,拉近师生距离感,而不只是单一的站在讲台上,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告诉学生钟表所显示的时间。在进行课上练习评价时,教师也要将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配合使用,以此让语言更加具感染力,给予学生较强的感召力,如当某个学困生经过努力思考正确回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竖起大拇指,给予学生一个肯定的微笑,并给予赞美之词,这不仅利于改善传统严肃的师生关系,也利于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幽默是一种智慧,会给人带来欢乐,教师在授课中融入幽默的语言艺术,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想象力,助力实现高效课堂。另外,小学生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有效教学意识,注意课堂用语的规范性和精准性,让学生在规范和精准的语言中全面理解本节的数学知识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小学生对数学毫无兴趣,会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很被动。只有让小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学习中才能集中精神,提升个人数学课堂的学习效果。很多情景中含有丰富的数学问题,这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良好的情景氛围中,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寓教于乐,不仅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摆脱对数学的抗拒心理,慢慢喜欢上学数学,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在教授《直角的认识》的时候,教师先让同学用纸折出不同的角,然后让不同同学展示不同的角,教师从中挑出几个直角,让学生们说出直角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论对错,踊跃发言,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也能让教师对学生们现有的对直角的认知有基本的了解。教师在进行对直角的重点讲解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如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出跟直角一样的物品,比一比哪个组学生找的多。以此方法让学生活学活用,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从而助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材料,并将情景与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此,学生对数学才能充满新鲜感,才能“乐学不疲”。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呈现简单直观效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已十分广泛,该教学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数学教学的直观性、便捷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对其学习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用多媒体更直观的呈现出来,使书本的定性知识活跃起来,让学生更易接受。
        例如在教授《平移和旋转》一课中,教师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出风扇、观光梯、风车、火车、摩天轮等静态图片,让学生们进行分类,然后请学生回答如此分类的原因,进而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点评时,应用课件展示相关物体的动态图,如在转动的风车、在上下运行中的电梯等。讲授后,再展示生活中更多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物体,将课堂知识联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平移和旋转是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学知识。又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图形和物体,帮助学生们更简单更直观的认识,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在电子设备十分普及的如今,小学生已不满足只看书进行学习了,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与小学课本知识多融和,这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进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帮助小学生实现良好的教育价值。
        四、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
        “老式教学”,教师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空有理论,缺乏实践,这样的学习又怎能有高效的效果呢?教师不光要“解惑受业”,还要注重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在课堂上,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探究过程中,又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对于数学学习尤为重要。图形、算数、统计等在生活中都很常见,教师不能只简单的让学生认识、学会就行,要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和实践中,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用实践活动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米和厘米》的时候,教师在讲授完本课的重难点后,可以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们用直尺测量自己数学课文的长边和短边,再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软尺,请两位同学分别测量对方的身高,让学生们通过动手实操来加深对厘米和米的理解。由于每位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有所差异,因此数学课堂的实践应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又如在教授低年级学生《比高矮》的时候,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之间进行比高矮的实践活动,来让学生对高矮有更具体的认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比比相同的物体哪个高哪个矮,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推进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实践与应用也是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会使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效课堂”是众多教师长久以来的追求目标。想要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创新,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创新数学教学形式,深化课堂教学实践,让数学课堂有更高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丽英.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J].2019(31).
        [2]周林英.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20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