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强
广西 大新县雷平镇中心小学 532312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也随之更新。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需要随之变化,这对教师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以“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为主,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完善教学体系。本文笔者便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启发式问题;认知结构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以及逻辑能力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初步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并且开始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需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未完善,这对于教师而言,更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构建一个便于他们学习的环境,并逐渐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完成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一、构建趣味化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行为产生的驱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便是数学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构建者,首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认知需要出发,为学生构建趣味化的环境,其中,既能够引入故事情境,让学生从听觉上获得冲击,以此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能够以游戏、生活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进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得他们的学习行为得以激活。
以“摸球游戏”为例,为了使学生经历“摸球—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进而使他们深刻感知可能性的大小,笔者构建了趣味化情境,并课前准备好了一个盒子,同时,提出问题:“在这个盒子里有红、黄两种颜色的小球,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大?”这样的趣味化情境便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于是,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展开讨论、猜测,由此说出自己的想法。于是,学生讨论出:“因为不知道盒子里哪种球比较多,所以无法判断”。紧接着,笔者揭示教学主题。此外,为了深化新知识,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不打开盒子看,如何知道盒子里黄球多还是红球多?”这样的问题情境推动了摸球活动的积极展开,并由学生通过直观摸一摸,亲身经历试验,记录摸球的颜色来感知哪种球可能多,加深了他们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因此,通过趣味化情境的积极构建,既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自主、更加积极,还能够给学生情感冲击,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进而增加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此保证了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展开。
二、设置启发式问题,提高数学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由于学习是学生与外界环境建立联结的过程,而问题便是联结学生认知与抽象数学知识之间的桥梁。因此,教师应落实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并将启发式问题不断引入到课堂中,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自主,使其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解决启发式问题,还能够使学生不断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以此使他们感受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以“倍数和因数”为例,为了使学生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将12名学生排成一个长方形队伍,并让他们运用算式表示排法。这一探究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并唤醒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意识。于是,学生展开排法,有的学生呈现的排法为“3×4=12”,有的学生呈现的排法则为“2×6=12”。紧接着,笔者提出问题,即:这些算式的结果都一样,但12都是它们的几倍?进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以此揭示了教学主题。
随后,为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笔者再次出示问题,即:那么是不是任意一个乘法算式都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一问题便推动了后续教学活动的积极展开,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以及能动性发挥的时间。可见,通过启发式问题的不断提出,既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更高层次发展,还能够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帮助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三、运用信息化手段,降低认知难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能够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赋予趣味化的特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契合,从而降低他们理解新知识的难度,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以“分数加减法”为例,为了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过程,笔者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微课视频,即: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纸,淘气用一张纸的二分之一折一只小船,笑笑用一张纸的四分之一折一只小鸟,同时,画面中的小精灵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一场景给学生视听觉冲击,并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观察、思考中,同时,唤醒了他们的已有认知与经验,进而提出:“笑笑和淘气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进而为后续操作活动的展开奠定了情感与认知基础。由此可见,将信息化手段引入课堂中,不仅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为学生构建了积极的学习环境,还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
四、设置操作化情境,完善认知结构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并且他们的各项认知处于活跃的状态。而操作化情境的构建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认知同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新知识的构建过程,同时,也能够丰富他们的认知体验。作为教师而言,应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并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教学目标为导向,不断引导学生展开操作活动,从而使他们从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完善其自身的数学认知结构。
以“轴对称再认识”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找一找、议一议、数一数等方式,让他们充分地观察、交流,深刻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使他们能够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以此引出教学主题。随后,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以教材中的图形为依据,并运用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动手剪图形,进而相互讨论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是如何判断的。以此使学生认识到“在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不能只关注图形两边是否大小和形状都一样,还要关注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不能完全重合。”随后,笔者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让他们找一找对称轴并画一画,以此使每个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也使得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了解有的轴对称图形不止有一条对称轴的特点。由此可见,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的积极展开,不仅使得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探究活动中完成知识的积极构建,还使得每个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得以完善。
综上所述,小学生具有其自身的认知特点,对此,教师应将学生看作为独立的个体以及独具意义的人,并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为他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场,使学生、环境、知识三者实现有机统一。此外,教师作为课程的构建者,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教学目标为导向,不断平衡教与学的关系,以此使教学效果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赵文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6(35):122-123.
[2]李岩.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3):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