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罗贵兰
[导读] 核心素养是初中化学的基本素养

        罗贵兰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勐库中学
        摘要:核心素养是初中化学的基本素养,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形成化学思维的同时,对初中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师在授课中要注重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引导他们展开积极思考,有效提升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下面,本文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提出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研究
        自核心素养理念提出以来,一直是学生未来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也是他们今后立足于社会的资本,这就对初中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化学这门课来讲,教师要注重激发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中发展学科思维和能力,注重核心素养的形成,提升综合能力。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公式和化学反应,忽略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影响到了课堂授课质量。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情境创设力度不足,受限于教材内容和时间,化学教师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无法激发课堂学习兴趣;(2)知识点间关联性不足,课堂教学内容略显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感受不到化学趣味性,影响到化学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3)忽视生活化教学,学生无法体会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联系,无法应用所学新知识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无法形成化学解题能力、降低学习效益;(4)与化学史结合不够紧密,课堂教学时间短导致无法深入学习和掌握化学教材内容,发展学科综合素养,降低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面对着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开展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化学问题情境
        化学授课中,教师要遵循教材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联系实际方式来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拓宽学习视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有着更加广泛应用,为课堂授课注入了新的生机,降低了教学难度。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到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内容,通过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来直观化地展示给初中生,调动他们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脑中形成感性认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印象。
        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点时,教师提出了一个谜语,即,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仓”、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环境保护者认为它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那么大家知识“它”是谁吗?学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很快就猜想出答案为二氧化碳。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深吸一口气,体会其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指出对二氧化碳其实并不陌生,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引导初中生感受到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讲解完二氧化的性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以本节课及以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人工降雨秘密、大自然中石柱等物体的形成的化学原理,多媒体展示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借助问题情境,教师以直观、动态内容来引起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加强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课堂化学思维的发展,促进化学知识体系的发展。
        2.加强知识关联性
        以往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了知识间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知识间关联性,无法产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降低了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化学是一门通过微观来解释宏观性质的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点在于宏观和微观间的联系。课堂授课中,化学教师不重视化学学科的内容讲解,使得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教材知识点间联系,影响到化学课堂兴趣,应当予以重视,帮助他们找到宏观和微观知识点间关联,形成化学知识体系。


        在讲解“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原子和分子两类物质有所认识,但抽象讲解很难让他们对知识点有深刻认识。面对这一情况,化学教师不妨把玉米和芝麻两类物质相混合,让学生从中获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启发,了解到二者间的区别,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紧接着,教师以问题来引发思考,即,分子间会不会存在间隔,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把初中生思维引向深处,让他们产生对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分子和原子属于微观世界的物质,而玉米和芝麻是宏观世界的物质,两组对象间的特征差异是“标志”,通过要素联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教材内容,发展学科综合能力。
        3.开展生活化授课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认为学科教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发展学科综合素养。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教材知识很多都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具有较强实用性,基于此,化学教师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后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还能有效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综合能力。
        九年级是化学学科的启蒙阶段,很多学生一开始无法找到正确学习方法,面对枯燥课堂讲解容易失去学习兴趣。面对这一情况,化学教师要结合生活中问题来激发课堂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加强对知识关注。如,在讲解“酸碱指示剂”知识点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些植物的茎、叶、花等常见植物组成部分,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合作动手制作指示剂,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这一放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对新知识有了更加直观认识和理解。在讲解氢氧化钠腐蚀性时,如果单纯用言语阐述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搜集校园和社区中的树叶,要求他们来利用氢氧化钠腐蚀性制作叶脉书签,以生活化知识来对所学新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理解。借助于生活化教学,化学教师把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增强了学科学习综合能力,发展化学综合素养。
        4.开展化学史教学
        “科学探究与创新”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形成这方面素养,使他们对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初步“解释和形成结论”,通过“合作和交流”等活动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自身化学核心素养。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机整合化学史和教材内容,合理、恰当地运用化学史料来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学习,在思考中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
        讲解“氧气”知识点时,教师并不单单讲解教材内容,而是融入化学史料,带领学生在学习氧气发现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关于教材新内容的知识。授课过程中,教师指出氧气的发现并非一个简单事件,而是复杂的历史过程,瑞典药剂师舍勒由于信奉燃素说未意识到实验分离得到的氧气这一新的元素,而拉瓦锡受到前人启示在严格定量实验后发现氧气是空气一部分,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推动了化学改革、引发化学革命。在我国,早期翻译者为了避免音译麻烦而进行意译得到“养气”,后为了规范译名改为“氧气”。一系列的化学史讲解,使得学生了解前人在化学研究中的努力,在学习中体会到创新意识,丰富自身化学知识体系,提升化学综合能力。
        总之,初中化学教师要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知识关联性、生活化教学和开展化学史授课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发展学科综合素养,形成学科知识体系,让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化学学习之中,激发课堂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潘凤娟.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18(03).
        [2]何龙祥.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
        [3]朱万菁.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 管理),20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