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基于图像识读的“比较”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方宇
[导读] 小学美术课堂要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性的美术知识,从而让学生可以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可以使用专业知识分析美术作品。基于对小学美术课堂中,图像识读的“比较”教学方法应用现状的分析,本文说明了目前常用教育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图像识读教育工作质量升级。


小学美术课堂基于图像识读的“比较”教学研究
方宇
(合肥市淮合花园小学  安徽  合肥  230001)
【摘要】小学美术课堂要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性的美术知识,从而让学生可以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可以使用专业知识分析美术作品。基于对小学美术课堂中,图像识读的“比较”教学方法应用现状的分析,本文说明了目前常用教育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图像识读教育工作质量升级。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课堂;图像识读;“比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024-01

        引言:图像识读教育过程中,是通过不同教育内容、教育信息乃至教育资料的对比,让学生可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自行根据当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得到知识。在进行专业性的教育过程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要可以掌握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情况下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为了可以让学生借助特定的作品增进知识了解,有必要引入“比较”教学方法。
        一、小学美术课堂基于图像识读的“比较”教学方法问题
        (一)覆盖范围问题
        在目前的图像识读教育中,教师在展现的资源上更多,同时在介绍与讲解中插入了多种专业性的知识,试图让学生了解所有的专业性美术学科的知识,不过大量的教师还是把重点放置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上,虽然会采用“比较”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不过也是在学生接触了大量理论知识之后提供教育资料并让学生自行比较教学资料,以达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1]。该方法不能说不合理,不过大部分学生的教育结果表现为理论和实践割裂,由于学生借助图像识读的比较模式解读信息训练时间过短,学生实际上难以在知识的解读中自行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理解,也就是说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
        (二)使用方法问题
        图像识读的“比较”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通过尝试与多种其他教育方法的结合,以更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针对“比较”教学方法本身,也不可追求一成不变式的教育模式,而是要通过方法革新,让学生参与深度学习。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往往只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现两幅风格迥异,但是描绘对象相同的作品,让学生基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剖析作品信息,之后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该过程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自行研究、信息发掘时间,学生难以自行探索理论知识的使用方法,且未能构建使用思路。



        二、小学美术课堂基于图形识读的“比较”教学方法使用
        (一)覆盖范围扩宽方法
        在小学美术的课堂教育中,若要可以充分发挥图像识读过程的“比较”教学方法作用,那么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授课中最大频率使用该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取得不同作品的主观性认知,也能够更好学习美术学科中的客观性知识。可以在美术教育的初期,教师就要同时提供两幅甚至多幅美术作品,并让学生表达对画作的主观感受,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表达观点时,其才可在后期的学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低年级时,教师可以提供两幅作品,一幅作品采用多条直线绘制,另一幅作品采用随意布置的曲线绘制,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两幅作品并说出想法,如某学生的想法是都使用直线的作品观感较为整齐,都使用曲线的作品观感极其杂乱,此时教师也可以询问其他学生,了解学生是否有其他的看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彼此之间交流对这两幅作品的看法,并鼓励学生尝试分析可能包含的美术学知识,最后由教师讲解美术作品中线条的配合知识。
        (二)教育方案升级方法
        在教学方案的建设中,需要能够采用专业性的方法制定专业性的教育升级方案,之后对这类方案的使用情况进行重点性分析,笔者给出的新型教育思路是,制定“讲练一体”教育方法[2]。即在图像识读的“比较”教学中,必然设计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练习两项工作,不论是从节约课堂时间上考虑,还是知识理解深度上考虑,教师要在授课伊始想学生发布本节课堂上所需要使用的资料,之后让学生自行讨论这两幅作品的区别,让学生使用可以表达自己想法的语言说明信息,最后由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并给出两幅不同的作品加深学生印象。比如教师的授课内容为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教师同时展示中国山水画作品和西方油画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先自行讨论这两幅作品的区别,之后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中的视点设置原则,并总结中西方山水画的创作手法、思路上的差别。
        (三)教育成果跟踪方法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图像识读“比较”教学阶段,教师需要跟踪学生对于各类知识的掌握情况,持续转变教育方法和思路,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能够持续跟踪当前已经得到的教育成果,教师可以采用在课堂上让学生创作,或者直接评价作品的方式,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如果发现图像识读教育成果不能符合预先设定的要求时,则要对“比较”教学法的使用方式作出修改。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堂基于图像识读的“比较”教学方法使用中,当前主要具有的问题包括覆盖范围狭窄、应用方法落后等,导致得到的教育水平较低。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说,要可以在授课伊始就采取该方法,让学生可以同时经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
参考文献:
[1]黄新颜.小学美术课堂基于图像识读的“比较”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21(02):183-185.
[2]刘晓燕.美术学科课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图像识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