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偏远地区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蓝强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家校共育,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是家校共育的优势无法最大化发挥,为了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有更好的成长,我们必须要对新时代下农村偏远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用一定的策略促进家校共育的发展。

蓝强   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实验中学  广西  来宾  5462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家校共育,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是家校共育的优势无法最大化发挥,为了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有更好的成长,我们必须要对新时代下农村偏远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用一定的策略促进家校共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家校共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5-188-02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沟通交流平台,再加上教研工作的不断开展,对于乡村地区独特的家校共育形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讲求相应的策略,使各种家校共育的形式发挥其优势为学生共同构建优质家庭和校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一 、农村偏远地区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成因
        当前,中国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之年,多数农村山区已陆续脱贫摘帽,国家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已经惠及广大中小学生,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农村贫困山区的中小学教育仍然令人担忧,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仍有抽烟、旷课、厌学、逃学、校园欺凌、道德素质低下等不良品行习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教育的全覆盖、完整性、系统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钩,甚至出现家庭教育抵消学校教育,教育家庭与学校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没能持续地去影响学生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调查发现,主要表现为:第一,农村贫困山区学生家庭住址分散,在优质均衡教育实施和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学生需要到相对较远的镇上或县里的学校就学,家庭距离学校较远,受地域条件限制,大多家长只在学期开学散学的时候到学校接送学生,平时极少到学校与老师交流;对于学校老师而言,由于生源分布区域广、散、远,平时传统的上门家访因其工作量太大而难以实现。这样的客观因素决定了家校之间信息沟通极其困难,也决定了家校共育难以奏效。第二,为生活,农村贫困山区家庭的骨干成员即学生父母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常住人口,学校留守儿童连年增多,留守老人成为学生的监护人。然而,留守老人大多年迈体衰、教育方法阵旧、与孙辈的天然鸿沟等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注定是个他们难以履行的职责。学生父母与自己孩子一年难见一面,以致于大多家长会都由在家老人参加。这样,学生父母教育缺位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疲弱或缺失,难以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第三,学生家长德育意识淡薄,忽视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德育方法简单粗暴,疏于监管,认为只要衣食无缺,把学生交给学校就一了百了,教得好不好是教师的事了,不能从精神上关心孩子,与孩子平等有效沟通。学生在校5天的德育成果来不及巩固,周末2天回到家中受不良影响又消失殆尽,形成所谓的“5+2=0”的教育现象,家校共育变成了学校的一厢情愿,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农村偏远地区家校共育的对策
        (一)提升教师在家校共育中的帮扶作用
        在家校共育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家庭因素承担着很大的作用,往往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需要家庭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在农村偏远地区由于相关教育意识不足和家庭的能力有限,忽略掉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另有一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无法陪伴到学生们身边,学生只能与自己的爷爷奶奶进行生活,这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来自父母的家庭关爱,而教师在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将会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1]
        例如我们可以采取“一对一”结队帮扶方式让一个教师带领几个学生实施帮扶工作,让教师在家校共育的构建过程中对学生更有更多的关爱,了解学生家庭中所存在的内部矛盾,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解决。


我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在外打工,但是他的爷爷奶奶身体也不是很好,他每天在结束掉自己繁重的学业之后回家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在生活中我尽可能的予以更多的帮助,同时也与他的父母进行积极的沟通,虽然他的生活过得较为艰难,但是在我和他父母的共同努力下,她考上了市级重点高中。
        (二)在校园教育中渗透家庭教育
        加强感恩教育。家校共育的形式不仅要从家庭的角度出发,校方也要注意在校园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家庭教育观念。在乡村校园中大家对彼此的家庭情况较为了解,而且家庭经济也相差不是很大,所以在校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利用这一优势举行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尊重家长的教育观念,从而促使他们愿意与家长进行交流。针对另一部分留守在乡的学生则采取其他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在外拼搏是为了自己以后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从父母的角度鼓励学生理解父母。
        例如可以在班级中举办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班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在家庭中遇到的各种琐事,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们认识到家长的关爱。也可以引导学生们说出与家长沟通遇到的问题,由于年龄差异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必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通过班会的形式鼓励学生们在班级中畅所欲言,说出自己与家长之间发生过的矛盾,了解父母在生活中承担的困难和对自己的付出,帮助学生们认识到与父母之间矛盾的来源,积极地针对这些问题向家长和学生开展沟通,去解决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
        (三)构建良好的家校沟通
        良好的家校沟通是解决家校共育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教育中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在我们所教育的环境中,有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学生,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本身就无法接受到更多的家庭教育,此时我们可以积极地借助多样化的积极手段来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使家庭教育能够影响和帮助到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在学校中建立“亲情聊天室”,让有需求的学生及时与家长交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一方面我们可以积极地借助信息手段构建信息交流平台,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与家长有更多的联络,既可以使父母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具体情况,又可以加大家庭类的亲情枢纽。另一方面要及时的根据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共同商榷解决学生各项教育问题的方法[2]。
        例如在我举行“一封家书”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让学生们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与家长进行紧密沟通,学生们大多都没有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与家长取得及时的联系,而且在校内我们也不提倡学生携带手机,所以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一时间到我的办公室与他们的父母进行交流,在学生与父母交流结束后,我们还可以就学生近期的表现与父母进行沟通,并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探求解决办法。除此之外我还经常鼓励学生的家长,希望他们能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亲子活动留守在农村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多都缺乏父母的关爱,每当家长在工作假期返乡时,我都建议他们能够来学校接自己的孩子回家,同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具体表现和孩子的成长状况。
        结束语:我们深切感受到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的事情,必须主动构建一个强大的由学校、家长、社会多方力量汇聚的德育网络,实现对学生监管教育全方位全覆盖,同时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把控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习惯的改变、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让学生自己把控自身的行为规范,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师能够关注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素养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同时也要积极引导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家校共育携手合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梁惠娇. 生活教育理论下新时代农村家校共育的有效模式探索[J]. 少男少女, 2020, 000(009):74-75.
[2] 张恭琼. 新时代学校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初探[J]. 进展:教学与科研, 2020(2):1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